新华社评论员:用问责利器祛除不作为“病症”

29.09.2015  10:05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题:用问责利器祛除不作为“病症

  新华社评论员

  实干才能兴邦。针对懒政怠政、不作为的突出问题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形成争相干事、鼓励作为的良好氛围,是狠抓政策落实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继8月份国务院公布大督查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之后,近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向社会公布。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凸显加强督查力度和加大问责力度的决心。

  不抓落实,美好蓝图只是一纸空文;政策空转,政府就会失信于民。从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战略部署,到完成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没有时不我待、真抓实干的精神不行,缺少盯着任务、瞄准问题一项一项抓落实的劲头也不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严峻形势,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简政放权的重大决策部署。抓好这些决策部署的落实,就能进一步巩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改革关头勇者胜。勇气,既体现在迎难而上的底气,也表现为坚持不懈的意志。广大党员干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体现了应有的担当,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但也有一些干部在岗不在状态、履职不尽本分,对待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懒政怠政、不作为的问题突出。从第二批核查问责的情况看,仍存在不少因为不作为而导致资金沉淀、项目拖延、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典型问题。这不仅贻误时机,阻碍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迟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侵蚀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的良好工作氛围,对改革发展大局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为官不为”是广为群众诟病的作风顽疾。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不是很高的标准,而是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无论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高度审视,还是用为人操守、做事底线的尺子衡量,干部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尽心尽力做好,是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才真正对得起“干部”的称号。

  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也到了关键阶段。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工作所处的环境也更为复杂。具体到各地各部门,工作要求提高、任务难度增大、监督约束更严是题中应有之义。那种还在整天幻想“占着位子不干事”,过上“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慵懒日子的干部,必须彻底丢掉幻想,尽快调整状态,否则就会掉队、被淘汰。从第一批核查问责59人增加到第二批249人,向全社会传递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明确信号。

  责任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字,而是必须尽到的义务。责任本身也有一个落实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依法依规问责治理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强化追责惩戒的约束功能,另一方面从督查问责中发现问题、强化整改,发挥督查督办的推动作用,双向用力、同向发力,就能提振干部谋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发主动作为的能动性,在不折不扣抓落实、千方百计谋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地方改革发展的难题,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开展督查问责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按照国务院部署,把每年一次的大督查进行到底,依法依规督查问责必将成为祛除为官不为“病症”的利器,时刻鞭策广大干部保持有作为、善作为、敢担当的良好状态,恪尽职守、积极作为,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推动事业发展,造福人民群众,忠实履行党员干部为官一方、履职一地应尽的责任。(完)

 

 

[责任编辑: 李宸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