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速度与激情,该怎么演

16.04.2015  12:19

 

 

  【原标题:速度与激情,该怎么演】

  《速度与激情7》正在各大院线热映,当大家还在为男主角保罗·沃克2013年底因车祸身亡而缅怀不已时,北京鸟巢附近隧道已经上演起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一辆兰博基尼与一辆法拉利在飙车过程中发生事故,这两辆加起来超过八百万的豪车,一辆基本报废,另一辆严重受损,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却占据了各大媒体头条。细观这条新闻,具备炫富、飙车、美女、京城等多个娱乐新闻的头条要素,本是一条交通事故消息,结果闹得全国人民围观,对这条新闻的追逐,本身说明现代社会人的一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和“愿见有钱人出事”的冷漠看客心态。

  读罢这条新闻,我脑袋里蹦出两句话,一句是“庸俗的消费主义”,另一句是“约束是最好的爱护”。提及庸俗,并不是显出我有多高尚,我并不反对赛车,但你要在赛道上,那无可厚非,得了冠军,大家还得佩服你。放眼那些国际知名的F1赛车手,车技过人,人品更是爆棚,少有在繁华都市的车道上来进行拿别人生命开玩笑的游戏,人家懂得规则和自由的理性转换;相反,越是暴发户,越是显得年轻浅薄,越轻易受赛车游戏和影视影响,这些富家子们,更容易受到速度与激情的蛊惑,进而表现出“心为物役”的行为,而这也是当代人消费观念整体异化的一种集中体现。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说白了,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皮包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豪车也不仅用来改善交通工具的驾乘感,更是用来飙出身份和财富。当社会被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人人追求“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理想、信仰、道德就难免步步紧退。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乐于网上炫干爹、拼豪车,以尊严为青春下赌注;还有人拿跑车、洋房当一掷千金、娱乐至死的工具。用物质填满心灵,那就必然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从去年“70码”事件主角胡斌出狱之后再度翻车,到不久前爆出某“大老虎”儿子因飙车身亡,都彰显了这一特点。

  回望这些年,“飙车党”这个词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甚至有泛滥成灾之势头,这些人为了自己的“速度与激情”,从未真正将公共安全放在眼里,他们罔顾我国刑法中的“危险驾驶罪”条文,在肆意超速、任意变道、追逐竞驶、轰鸣咆哮中满足了自己的刺激感、兴奋感,却给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此番出事的大屯路隧道,据说是飙车党经常选择的“凌晨赛点”,附近居民曾多次投诉扰民。对于飙车现象,警方曾进行过多次查处,但是“这些飙车人就是和交警躲猫猫,警察来了,他们就跑,警察一走,他们又回来”。飙车党敢和交警躲猫猫,这说明什么?说明还是惩处的力度不够,没戳到飙车党的真正痛处。无论“处拘役”的天数,还是“处罚金”的数额,相比起这些飙车党积累起的财富量来说,还是太过“九牛一毛”。所以,只有更严的约束,才是对这帮年轻人最好的爱护。

  北京这起飙车新闻里,还释放这样的信号:据报道,肇事车主在事后接受抽血等相关检测时与同伴有说有笑。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汽车社会”,开车时,封闭的钢铁躯壳,让人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把人变成了孤岛。当车流滚滚的马路,已经变成比“陌生人社会”还陌生的社会,我们再不拾起道德法律约束,再不倡导规则意识,那麻木和冷漠将充斥我们周围。

  因此,如何让人们的爱心放飞车外,如何涵养中国社会的汽车文化,也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王地/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