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分级诊疗机制服务百姓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为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和方便市民便捷就医,自2015年以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积极采取多项举措,逐步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机制。2016年12月2日,市一医院医疗联合体成立暨签约授牌大会,目前共有40家医疗机构与市一医院签约医联体。医联体启动至今,给老百姓带来哪些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呢?
关键词:帮扶 打造家门口的三级医院
早在2015年,市一医院就采取了各种形式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帮扶。市一医院院长助理黄岳表示,医联体的建立和运行,已算小有成效,“我希望通过优质资源下沉、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医疗技术水平实现共同的提升”。
提升基层水平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帮扶,为基层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医生。在帮扶上面,市一医院建立医联体质量管理中心,下设的9个小组按年度计划对基层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让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从而让基层群众相信基层医院,愿意留下来看病就诊。
医联体运行后,根据医联体内成员单位的实际情况,市一医院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重点学科,由院长韦金儒等院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带队,到基层医疗机构调研,并指导他们进行信息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级医院评审、执业校验评审等工作40多次。市一医院先后组织神经内科等20多个科室、专家110多人次到成员单位进行义诊、疑难病例讨论、查房、学术讲座、指导手术等工作。2016年至今,市一医院针对基层医院需求,还派出68名医师到基层医院驻点,参与医院的管理和日常诊疗工作,完成诊疗13000人次,指导手术280多例,教学查房460次,学术讲座280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060多次,开展适宜技术20多项。同时,市一医院免费接收成员单位67人进修,360多人次短期参观学习,1620多人次免费参加培训班、学术活动。
关键词:双向转诊 “绿色通道”解决难题
“双向转诊”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使基本医疗服务逐步下沉社区,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中型医院的医疗改革措施之一。签署医联体协议后,市一医院为基层医院提供了一条就诊和转诊的绿色通道。各基层医院已开始试行病人在医联体内部逐级转诊机制。市一医院为危重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入院”的“三优”政策,及时救治危重病人。除危重病人外,转诊病人从基层医院先转到市一医院埌东分院,如病情需要,再转到总院。转诊过程中,分诊护士会根据病人病情协助病人办理相关住院或优先检查手续,节省病人排队挂号、检查时间。待病人在大医院度过危险期后,及时下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执行逐级转诊后,患者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又能在康复期间可以享受二级、一级医院的报销政策,所以逐级转诊的看病模式已被更多群众所接受。
据市一医院急诊科不完全统计,2016年7月至今,医联体成员单位向市一医院转诊病人近690多人次。这对引导居民基层首诊、逐步改变小病直接到大医院找专家的就医观念和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综合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人文建设及管理
除了业务技术上的帮扶,市一医院还加大了对成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资金的投入,强化信息化、远程诊断、学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此举不仅为成员单位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接诊能力及诊断质量。同时,按照自治区和市卫计委关于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有关要求,市一医院非常注重内涵建设,加强了医联体人文建设及管理。
■相关链接
医联体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打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现状的一种模式。简单来说,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非一味拥向三级甲等医院。从而达到推动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促成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分工;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形成;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控制医药费用。
(采写 罗小璐 通讯员 何胜)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