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排球联赛“添把柴”(体坛聚焦)

13.10.2015  13:38

中国女排刚刚重夺世界冠军,即将揭幕的联赛却面临没有赞助商的尴尬

谁来给排球联赛“添把柴”(体坛聚焦)

 

前不久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并第一时间争得里约奥运会入场券,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排球的热情;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赛季的全国排球联赛竟然要“裸奔”:在日前召开的新赛季排球联赛协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对外宣布,联赛冠名商将暂时空缺,各支参赛队的比赛装备自筹。

原赞助商合同到期,联赛冠名空缺

新赛季全国女排联赛10月底即将拉开帷幕,就在各支球队积极备战的紧要关头,却传出一个非常不好的信息,原先的联赛冠名赞助商361�和联赛推广方中视体育的合同已经到期,截至目前没有新的冠名赞助商。此外,由于361�原本还是联赛的装备供应商,361�的退出也让各参赛队伍没有了统一的服装赞助,各队需要自行解决服装。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赛季联赛的冠名赞助虽然没有落实,但联赛将正常进行,中视体育仍然会“兜底”承担相关的办赛费用,该给俱乐部的钱一分不会少,确保联赛正常进行。

从1996年创办全国排球联赛开始,全国排球联赛虽然先后经历了5个主赞助商,其中还有一年是“裸奔”,但联赛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也为中国女排成绩提升和取得3个世界冠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排管中心和中视体育公司的推广合同要到新赛季排球联赛结束之后才到期,而中视体育和361�的冠名赞助合同在上赛季联赛之后就已经到期,正是这一年的时间差,造成了一个空档期,间接导致了“裸奔”情况的出现。

其实对联赛本身的品牌来说,冠名赞助并不是很好的形式,失去了冠名赞助商的排球联赛应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商业前景,效仿中职篮和国外成熟排球联赛的运营和市场开发之路。借着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的东风,中国排球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中国排球联赛也不应错过这样的职业化改革良机。

职业化改革早有规划,至今仍难实施

早在几年前,中国排协就在考虑排球联赛的职业化改革,其基本内容包括球员自由转会制、引入大企业组建球队、设立俱乐部准入制、联赛双循环、球迷服务、全明星赛和市场推广等,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顺利实施。

新赛季的全国排球联赛,中国排协出台了转会新规定:每个俱乐部运动员报名人数为20名,其中,必须有12人进入转会市场,也就是说只允许保留8人;如报名人数不足20人,同样只允许保留8名运动员,剩下的挂牌交流。

按照这个规定,今年联赛,光女排12支队,就有100多人被挂牌,进入转会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转会成功的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就是女排联赛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职业化,依然依附于全运会及以全运会为核心的金牌与成绩评价体系。打破职业联赛与全运会的联系,不再死抱着打联赛是为全运会练兵的想法,排球联赛存在的僵局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一旦僵局被打破,处在弱势地位的运动员才更有可能将身价“变现”。

虽然各俱乐部尚未脱离省市运动队,但不少企业开始联手俱乐部出资冠名并参与球队管理,斥巨资引进外援也让联赛更加精彩激烈,自下而上的变化让人看到更多希望。

客观地讲,中国的排球联赛并不缺乏职业化的潜力,但前提是要将排球联赛作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体系去运营。“现在的排球联赛参赛球队不是企业,而是各省市专业排球队,排球联赛的定位是为奥运会和全运会服务,这就注定它不是职业化的体系。排球有项目特点,但更应该解放思想去发展职业体系下的排球联赛。”专家张庆说。

未来改革三步走,最终实现公司化运营

排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国都在改革,排球不可能置身改革之外;第二,改革是事业发展的需要;第三,改革也是排球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

全国排球联赛的“伪市场化”一直备受诟病,如今被逼到悬崖边上,对于改革的步骤与时间表,排管中心有十分清晰的思路:第一步是寻求运营能力较强的公司来加强联赛的市场化运作,把联赛搞得更具规模;第二步是要推动现有的排球俱乐部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推出准入制,实现球员自由转会;第三步则是在适当的时候让联赛向职业联盟的方向靠拢。预计前两步各需要一两年时间,真正的公司化运营和彻底的联赛管办分离时间大约在2020年左右。

这位负责人说,这是第一次面对俱乐部提出联赛改革具体实施计划,还会有一个大家提意见和建言献策的过程。他说,在联赛改革的同时,还会有配套的改革方案。“要把职业体育和全运会的体系分开,竞赛体系也要做相应改革。全运怎么运作?联赛怎么运作?要分别考虑。我们也得客观认识排球项目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的不足,不能完全拿排球去跟足球和篮球比。但是,在排球项目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应该是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