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球经济:调整中前行
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恢复,美联储加息提上日程,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怎样波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活力不足,量化宽松政策酝酿升级,能否带来预期效果?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经历2014年的剧烈下跌后,又将呈现怎样态势……
美国
政策走势较为明确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强
主要发达经济体当中,美国经济呈稳中向好态势,2014年前3季度平均增速2.5%。2014年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稳定在30万人左右,已略好于危机之前的繁荣时期。企业经营状况也较为稳定,裁员速度降至17年来最低。工资和就业的增加使家庭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再加上金融市场的稳健表现和房价回升,家庭资产负债表不断改善。消费者信心创造危机结束以来的新高,而这又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拉动力。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15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2.8%。
近年来,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为0.8%,显著高于主要欧洲国家和日本。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其增速大致可以衡量技术进步的速度,而技术进步正是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美国是全球科技、人才高地,创新能力强,劳动力市场富有灵活性,因此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较强。
同时也要看到,美国企业投资波动较大。目前工业产能利用率已达80%,从历史经验看难有大的提高,未来需求的增长将引致企业追加投资。房地产市场结束强劲反弹,也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
2014年中期选举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总拨款1.1万亿美元的财年综合拨款法案,将政府运转资金维持到2015年9月。除移民改革相关预算外,财政支出大框架基本敲定,财政政策不确定性降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已于2014年10月宣告结束,近期仍保持零利率。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尤其是失业率的下降,外界普遍预期,加息已不可避免。尽管在预料之中,此举仍可能对2015年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冲击。
总体看来,美国经济政策走势比较明确,近期不会有大的波动。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乏力,但贸易渠道对美国经济影响较为有限,而投资机会增加会导致资金回流,从金融渠道对美国经济产生正面效应,预计2015年美国经济会延续向好态势。
欧洲
增速预计只1%左右
三大风险不利止跌反弹
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经济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又重走下坡路。欧元区内部对于支持经济增长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整难以达成共识,面临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行等压力。几个主要经济体当中,意大利和法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走弱,德国制造业PMI停留在荣枯线附近。目前多方数据评估,2015年欧元区GDP增长预计在1.1%左右,失业率将继续跌至11%。
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在于通缩、反对财政紧缩的政治压力上升和地缘政治动荡。其一,通缩风险拖累总需求的扩张。油价进一步大幅下跌,很可能使低通胀演变为通缩,这将加重债务负担。而提高实际利率,降低企业盈利预期,又将弱化经济主体含投资在内的花钱动机。其二,部分重债国家财政紧缩的政治压力增大。在刚刚结束的希腊选举中,强烈反对紧缩的激进左翼联盟胜出。市场担心,债务重组谈判一旦破裂,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大大增加,欧元区经济将面临不小冲击。其三,地缘政治紧张加大经济不确定性。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以及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紧张关系仍难以纾解。此外,《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事件会推升反恐投入,也不利于当前正转向“促增长”主题的财政整顿。
日本
结构改革信心不足
战略修订落实尚需时日
日本经济面临棘手的人口老龄化和不断升级的公共部门债务规模挑战,需求不足和物价持续下行压力加剧,经济增长举步维艰。安倍政府宣布推迟原定的2015年再度提升消费税税率的计划,央行也在采取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但社会各界对“安倍经济学”特别是其结构性改革内容信心不足,各种质疑不绝于耳。量宽带来的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是把双刃剑,进口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破产数量不断增加。日本政府修订了“日本复兴战略”,但要真正落实并产生效果还为时尚早。
亚太经济体
复苏态势领先全球
仍需防范金融市场动荡
亚太地区经济复苏态势仍领先全球,但整体增速趋缓,2015年经济增长预计保持平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数据,2015年亚太经济体经济增速约为5.5%,比2014年略高。
经济运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主要国家均继续推行包括去杠杆、放松管制、取消补贴、要素价格改革等结构改革措施,对经济的刺激政策进一步减少,这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增速放缓。第二,油价下跌,对于区内的原油出口国,其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但对于区内其他国家,油价下跌有助于贸易条件改善、通货膨胀水平降低及降低燃油补贴等结构改革措施的推行。第三,全球贸易复苏疲弱,使得亚太区内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出口和制造业波动较大,区内因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带来的贸易格局演变,也使得不同国家的出口苦乐不均。第四,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分化,将继续对本地区的金融稳定产生影响,资本外流和贬值潮的阴影仍笼罩本地区;第五,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给亚太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互联互通战略将直接惠及本地区,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
总体而言,2015年亚太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仍需通过结构改革苦练内功,同时进一步加强地区内的互联互通,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平稳增长。
金砖国家
经济表现分化明显
货币贬值压力继续增大
2014年金砖国家经济表现分化,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增长大幅下滑,南非经济表现平平,印度经济表现亮眼。2015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将延续当前态势。受经济制裁、石油价格走低、卢布汇率贬值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挫,有悲观预计将跌落至负增长区间。
巴西、南非、印度2015年经济增长预计会好于2014年。巴西经济虽会反弹,但面临一些挑战,通货膨胀持续高企以及随之带来的高利率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对其国内消费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也将恶化其外部经济情况。印度新政府经济改革措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低油价也将为印度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劳资关系矛盾、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欧洲经济不振等,仍将是南非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金砖国家货币将继续对美元保持贬值态势。2014年9月至12月,俄罗斯卢布对美元贬值46.7%,巴西雷亚尔对美元贬值12.8%,印度卢比和南非兰特对美元贬值幅度也在2.8%和4.5%。受美国退出量宽、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地缘政治所引发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等因素影响,2015年个别金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可能会继续增大。
大宗商品市场
价格疲弱态势不改
长期供给因素仍是关键
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剧烈下跌。其中,铁矿石价格下跌近50%,布伦特原油下跌45%,铜、煤炭、钢材甚至连大豆等农产品都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过去几年来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戛然而止。各类商品下跌原因不一。其中,长期供给冲击在这轮暴跌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预计这一因素将持续影响2015年大宗商品走势,导致商品价格疲弱。从2012年起,随着技术进步,美国的石油开采量稳步上涨,增幅在2014年达到高峰。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维持目标产量不变,伊拉克等国大幅增产,石油价格受到强烈的供给冲击。2015年,美国石油供给不会在短期内大幅缩减,中东产油国也因害怕丧失市场份额而对削减产量慎之又慎。因此,长期供给冲击的影响还将持续。铁矿石、铜等金属价格同样受长期供给冲击影响。产能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且主要生产商更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产能,等待全球经济复苏。在这一背景下,短期内石油及金属等价格依然缺乏坚实支撑。
小麦、大豆等粮食的下跌则是主要产地丰收的结果,属于短期供给冲击。今年农产品的走势和气候条件相关,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美国正式退出量宽,不但导致美元持续升值,也导致全球资产大规模重新配置,大量资金已逃离大宗商品等高波动性市场。失去资金量的支持,预计2015年大宗商品市场尽管跌幅将有所缩窄,但仍将维持疲弱态势。疲弱的大宗商品市场将降低不少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扩大其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也将提升发达国家的工业利润。但对于依赖资源出口的国家,如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南美和非洲国家等,可能会导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负面后果。
货币政策
政策走向背道而驰
多重因素交织暗藏风险
在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恢复背景下,美联储加息箭在弦上,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今年下半年加息。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活力不足,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量宽政策酝酿进一步升级。在全球通货膨胀率显著下行背景下,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有望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与世界其它诸多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形成鲜明反差。
不对称的政策调整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价格调整压力,风险也暗藏其中。美元仍将处于强势地位,欧元、日元和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面临贬值压力,主要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波幅也将增加。从历史经验看,欧元区和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发达,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经验丰富,这些经济体的货币贬值对其经济主要是正面影响。即便如此,汇率波动幅度过大的风险也不能低估。特别是对于欧元区内比较脆弱的经济体,美联储加息预期、欧元区货币政策宽松预期、脆弱的经济基本面和政治或社会事件冲击可能扭在一起,带来难以预估的风险。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带来的影响更加复杂。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固然有利于出口,但美元升值过程同时也伴随着资本从这些经济体大量流出。对于经济基本面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影响更突出。但对于经济基本面脆弱且国内政策应对空间不足的新兴市场国家,短期内资本大量流出会引发汇率和资产价格剧烈动荡,风险的急剧增加和信心丧失将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文章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曹永福、刘仕国、杨盼盼、熊爱宗、陈博、吴海英、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