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大米品牌响 “银光”大道阔

06.02.2015  12:39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象州讯(通讯员/龚  坚  记者/卢彬彬)“去年,老板还请我们到外地旅游呢,自己种水稻哪有这机会。”土地流转后在自己“地盘”上挣老板的钱,老板有时还“请客”旅游,说起这些,象州县百丈乡下三婆村农民谭伟纯笑容满面。

        谈及有机稻,谭伟纯滔滔不绝:“去年我家4亩田租给象州壮粮农牧有限公司,每亩租金720元,共2880元;头苗种的有机稻亩产600斤,收入2.7万元;二苗亩产500斤,收入2.5万元。几项相加总收入5.488万元。”

        在百丈乡,象谭伟纯这样的农户还有不少。2014年,百丈乡流转水田8000多亩,占全乡水田40%以上。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出现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及大米价格低农民不愿种田情况。”县委书记龙秀说,“但是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象州县探索出一条用工业化的方式发展粮食生产,在使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走上了产业化、特色化的道路。”

        2000年以来,象州引进和培育了大米加工企业35家,年加工稻谷12万吨以上,优质稻商品率达85%以上,销售额近10亿元。同时打响了象州大米品牌,其中的“吉象”“鸣象”等大米商标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畅销区内外。

        粮食生产实现产业化和特色化,桑蚕生产也实现质的飞跃,小小蚕虫织就富民强县的“银光”大道。

        从2000年起,象州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目前全县种桑面积达25万亩,农民养蚕年收入超10亿元;年加工干茧3500吨以上,生产生丝2000吨和蚕丝被2.5万多床,工业产值7亿元以上。当前占地2000亩的丝绸产业集群式产业园区正在兴建,届时将形成捻线丝-绢纺-织绸(梭织、针织)-印染-丝绸服装加工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