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贫困帽致富跑前头——灵山“十二五”扶贫攻坚纪略

07.05.2015  18:40

甩掉贫困帽致富跑前头——灵山“十二五”扶贫攻坚纪略

  5月6日,立夏。

  刚从田垌施肥回到家中的姚君福,享受空调带来的丝丝凉意,品着新茶,惬意绽放在黝黑的脸上,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牵着扶贫办苏崇耀主任的手往家里带,又是递烟,又是递茶。

  姚君福指着客厅里的彩电、冰箱、空调,还有两层钢筋水泥结构,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小楼房,感激地说:“这都是扶贫给我家带来了福祉。”“十二五”期间,灵山县选定出的贫困村共48个,贫困人口为16.49万人。4年过去了,灵山县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灵山乡村涌现出一大批像姚君福喜甩贫困帽、迈上致富道的村民。

  治贫先挖穷根“治贫先挖穷根”,这是灵山县各级对扶贫工作的共识。那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是人的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以及扶贫项目和资金。在这方面,灵山县通过充分解读各级扶贫政策,用好用活扶贫政策,让贫困村共享扶贫政策所带来的恩惠。

  为了让贫困村的村民来一次全面的洗脑,灵山县扎实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实施“雨露计划”。4年来,灵山县共投入财政扶贫培训资金270.41万元,扶贫培训贫困村干部群众9857人(次),使大批农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以及为扶贫村选准扶贫项目,通过财政配套,多渠道筹集,几年来总投资3390万元,在贫困村完成重点产业开发项目30个,涉及农林水种养行业,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格局,产业扶持受益人口达到8.3万人。在扶贫资金使用上,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和扶贫贷款贴息项目扶持工作。2012年至2014年,该县共投入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86万元,受益贫困户1240户;投入扶贫贷款项目贴息资金300万元,支持园丰牧业有限公司、宇峰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龙三钱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持模式,带动贫困村群众发展饲养鸡、养猪,种植仙草、八角、茶叶等,惠及48个贫困村22300户贫困户,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扶贫工作好不好,只有扶贫村的群众知道。

  芳兰村最边远自然村的蒙光平说:“做梦都想不到,那么远,施工难度那么大的路既然修出来了,而且通到了我的家门口!”

  佛子镇芳兰村不仅是县的革命老区,还是国家级重点扶贫村。2012年3月开始,市、县两级对该村进行全力扶贫,为该村积极探索扶贫新路,争取扶贫、交通、水利、文化等多部门联合共建芳兰村。仅2014年,就积极争取涉及交通、电力、文教、民政、治安、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总投资额共300多万元,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伯劳镇灵塘村,在2011年以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中无特色产业,农民思想守旧,缺乏致富技能,被定为重点扶贫村。而今,灵塘村不仅建设了进村水泥路,还建起了不少甘蔗楼、玉兰花楼,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实现了提前一年脱贫的目标。

  据悉,2011年至2014年间,灵山县通过整合各项资金共投入扶贫资金5155.48万元,完成建设屯级道路405条381.2公里建设和维修桥梁14座179延米,人饮工程7处,项目覆盖48个贫困村和178个面上村,受益人口110112户551294人,四年累计减贫8.91万人,减贫率达54.03%,提前一年完成自治区提出的“十二五”时期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任务。2014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5元,比2011年增加2312元,增幅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