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日报》:贵港市农机化工作走在广西前列

26.01.2016  10:36

2011年以来,贵港市农机系统着眼新农村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狠抓工作落实,全市农机化工作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全国有影响、自治区有地位”的行业先进。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28.6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48亿元,增长57.77%,年均增长11.55%;农机总动力351.39万千瓦,比“十一五”期末增加95.17万千瓦,增长37.14%,年均增长7.43%;农业机械化作业收入29.4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6.59%;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208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292台、水稻插秧机4544台、耕作类拖拉机拥有量达14.86万台,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6.45%、106.15%、246.87%和85.87%。5年来,全市累计争取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6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34亿元,自治区资金2600.5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31亿元;补贴农民购置农机9.4万台套,比“十一五”期末增加6.34万台套;直接拉动农民投入5.53亿元以上。借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贵港市高性能大中型机具拥有量持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瓶颈得到突破,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浔郁平原农机化推进行动”,争取广西十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区项目等项目落户贵港市,创新实施“33310”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推广行动,全市建成工厂化育秧中心15座,率先在自治区实现水稻生产耕、种、收、烘干、加工环节机械化。据初步统计,“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84%,比“十一五”期末提高20.4个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45%,年均增长6.11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70%,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9.52个百分点,各项指标的增幅均超过“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任务。积极争取国家、 省级农机化项目落户贵港,先后争取到自治区投资300万元实施“广西1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到国家投资7200万元实施农业生产(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建设,争取到自治区投资1220万元建设12个有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育秧工厂、烘干中心,年育秧能力超过8万亩,烘干能力达1600吨/日。目前,全市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0多个,建成育秧中心15座、拥有每塔烘干能力15吨以上的水稻烘干设备(塔)90多座,推动了水稻生产耕作、种植、管理、收获及烘干五个环节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贵港市已全面完成独立设置乡镇农机化推广机构工作,乡镇农机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已由过去单一的水稻生产领域扩展到经作、林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运输等多个农业生产领域;农机应用范围已由农产品初加工、运输扩展到耕整地、播种、载插、提灌、植保、收割、脱粒、烘干、农田基本建设、畜牧渔养殖等方面,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建成农机合作社149家,比“十一五”期末增加62家,增长71.2%;拥有各类农机具1.23万台(套),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4万台(套);探索推广农机合作社“代育秧、代整田、代插秧、代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的订单作业模式;深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小块并大块”土地整合流转,港北区庆丰镇夏里村旺盛农机合作社推动水田“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的“整村推进”模式创新了广西土地流转的方式。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49家,入社会员超过2200人,入社资本近6500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1.23万台(套),直接服务农户数总量超4.5万户,年服务作业面积120多万亩,服务总收入1.8亿元,基本形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专业户为骨干的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农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质量监管成效显著。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已形成经常性工作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农机技术教育培训和新机入户登记发证相结合、农机执法和公安交警联勤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五年来,全市农机安全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农机教育培训、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覃塘区、港北区相继成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连续4年没有农机死亡事故发生,农机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