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将成必修课 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呼之欲出

28.11.2014  16:40

  足球从娃娃抓起,这句口号喊了几十年,但是中国足球在青训方面落后于近邻日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各项大赛中都拿到多枚金牌,但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才是体育大国的主要说明数据。随着“青少年足球”这一老话题再次被提及,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针对开展校园足球、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话题,进行了多方采访。

   足球将成校园体育必修课

  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上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

  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同时,足球也将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教育部的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中小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和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并形成区域特色,拟建设30个左右校园足球试点区县。此外,按照全国校园足球竞赛方案,组织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目前,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有5000多所,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有270万人。去年举办学校四级联赛10万场。到2017年计划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足球特色学校、200个左右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周舟)

   十年间孩子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足球进校园,不仅能够增强孩子对于足球的兴趣,开展校园足球,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在最近十几年间,国内小球员的身体素质是呈下降的趋势。

  对于这一现象,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校长高峰表示:“现在总体来看,孩子的运动素质较以前差了一些,比如在跑步的耐力方面,比如在爆发力方面等。这也跟孩子现在城市里的生活条件有关系,而城市里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运动场所少,整个全民的运动氛围也不够好,另一方面家长在对孩子的运动意识方面也不如以前,综合因素吧,导致了现在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如以前了。”

  铁西区勋望小学足球队教练张杨,曾经是一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职业球员,通过自身经历和多年在基层教育中的一线教学,也得出结论—现在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如以前,在接受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时,张杨说:“肯定是下降了,我刚开始带这些小球员训练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一些孩子的运动不协调,运动能力也不太好。很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经常在家都不出门,不像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跑出去玩,在自己家院子里玩腻了,都跑到别人家院子里玩,在无形中就提升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也好。可能,现在我们的住宅环境和以前也不一样,以前院子里都没有车,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更复杂了,家长对他们的保护也就多了。”

  而作为学生家长,也能明显的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往有活力。7岁的李东宸是勋望小学足球队的一员,妈妈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孩子身体素质本身不错,但是他有过敏性鼻炎,一犯病就比较严重,不过从今年4月份以来就很少犯病了,这和他坚持踢足球是分不开的,通过踢足球他的身体素质确实好了,免疫力也提高了。”

   将建学生球员评定标准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26日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足球的技术支持、专业指导,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同有关部门施行青少年足球发展水平监测制度,同时建立学生足球运动员技能等级评定标准。

  刘鹏说,将逐步完善校园足球讲师、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资质认证标准,还会配合教育部门,逐步增加退役足球运动员、足球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有足球专长的社会人士就业安置培训,补充校园足球师资力量。在夯实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刘鹏说,将整合体育部门资源,联合教育部门创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并逐步建立学生足球运动员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建立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渠道。

  (周舟)

   校园足球重在广泛普及

  目前,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有5000多所,教育部计划到2017年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足球特色学校。而目前在沈阳,就有多家校园足球开展十分出色的学校。

  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是全国校园足球联盟学校,校园足球开展的有声有色,对于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经验,校长高峰说:“我们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方式,是让那些身体条件适合踢足球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足球队坚持常年的训练、比赛。为了提高校园足球的师资水平,我们在长期坚持训练之外,还聘请了教育志愿者,前职业球员吕东和朱礼波免费义务地帮助我们足球队练习足球,提高了我们校园足球的专业性。”为了提高足球教育的专业性,望湖路小学的体育老师每一年都会参加中国足协校园足球办公室主办的培训班,“而且我们和平区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区里面的足球比赛,这样也就促进了各个学校对于发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高峰说。勋望小学也是这样,他们的球队在今年夏天拿到了全国少儿比赛的冠军。足球队教练张杨介绍:“现在我们每周最少训练三次,学校给了我们球队很大支持,9月底天黑的比较早,我们在学校训练,学校就给我们开灯光球场。现在冬天不能在室外训练,租用场馆的经费学校也给补贴一些。”

   足球纳入必修课是一大利好

  如今,足球也将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这对于校园足球的开展无疑是个利好。

  “足球进校园,甚至被列为必修课,这肯定对校园足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张杨说,“如果一个孩子没进校队,但他还有非常强烈的踢球愿望,一旦将足球列为必修课,他就能够在课堂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踢足球,实现自己的足球愿望。这样他也对足球产生了兴趣,通过运动身体素质也会变好。总的来说,这样的政策肯定会刺激更多的小孩子对足球产生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足球的普及面,为中国足球储备更多的人才,还能增强小孩子的身体素质。”

  作为学生家长,于涛也拥护校园足球的开展,她拿自己7岁的儿子做例子,“在团队协作方面,我觉得我儿子进步特别大,足球是一个集体运动,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取得进球。再一个他们球队如果成绩不好,他们已经能够在心理上接受失败。无论是对于荣誉还是失败,都敢于正面面对,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其他的个人运动项目比不了。”

   场地和培养延续性别成瓶颈

  开展校园足球固然是好事儿,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几位被采访对象也都表达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问题。

  望湖路小学校长高峰就表示:“就现实情况而言,现在小学内的场地面积小,足球进课堂,场地是一个限制。而且,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踢足球,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把适合踢足球的孩子组织起来,另外一些孩子会培养他们的足球氛围,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学习一下足球知识,看一些经典的比赛,因材施教。”

  勋望小学足球队教练张杨也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留的作业多,每天五点开始训练,七点结束,孩子回到家还得休息一下,这样就耗去了很多时间,然后还要写作业,这对于孩子的负担就比较大了。再就是四级联赛的持续性,小学升初中之后,如果学校没有球队,那么孩子的兴趣就断了。”

  一直有声音指出,家长的阻碍是校园足球发展的一个瓶颈,不过于涛却呼吁家长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我最初也不愿意让孩子踢球,是对中国足球没信心,我自己都不看足球,我怎么会让我的孩子去踢球呢?但是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我看到了他身上的变化,成长,所以我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于涛认为在小学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让孩子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培养起自己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