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妈勒访天边》

03.05.2016  12:19

  走出南宁机场,扑面而来的热潮剥落了身上的西装与毛衫,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全国巡查以舞剧《妈勒访天边》4月13日的新版演出为标志在广西正式启动。

  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南宁市艺术剧院于1999年创演,至今已获得全国各种大奖、在国内外上演400余场的剧目。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后,又进行了整体提升并按项目要求开始新一轮的演出。坐在南宁人大会堂观众席等待大幕开启的那一刻我还在想,一个创作于十七、八年前的作品,会不会因时空变化而形成审美的隔膜,今天的观众包括我会喜欢吗。

  序幕拉开,我知道担心多余了。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阴暗和寒冷封锁了壮人的家乡。为了重新获得光明和温暖,一位美丽的孕妇带着种族寄托,到天边去寻访太阳……

  以孕妇作为一个作品的核心形象是极具象征意义的。首先她代表着生息与传承。“妈勒”指的是母与子,“”就是儿子的名字。于是“妈勒访天边”就有了一种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意味。这意味从两个方面表达出来:一方面,目标使命的实现是需要以生命为接力棒传承完成的。另一方面,剧情要求任务的主人公只能是一个人。这个人开始是孕妇,后来生育了儿子,她把儿子养大教好,母亲逝去儿子还是一个人。她要用生育传承来战胜遥远的不可能。从世代相传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个少数民族版的愚公移山。但这里更突出了个体承担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肯定地说,个体承担所承受的压力比一个家族的共同承担不知要艰辛多少倍。这里暗示我们一个深邃而普遍的道理,种族的发展靠种族,更靠个人;种族发展的使命是靠(每一个)个体的卓绝承担才得以完成的。这马上让我联想到了故事的母体——壮族。陪同我们的廖处长就是壮族,他说这是一个壮族妇孺皆知世代相传的故事。我说这是一个故事吗,这是一个种族的精神基因的密码。他笑而不语。

  其次,孕妇的性别体征与任务艰巨性形成特别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序幕结束的时候我产生过一个疑问,为什么非要让一个孕妇去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剧情的发展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漫长而遥远的征程,漫长到一代人的生命周期不够其长度,需要下一代人的接力。这种反差实际上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剧情的发展中有层次地表达出来。披荆斩棘荒野中无始无终的孤行,无依无靠荒野中妊娠的挣扎,为传承使命把儿子的胆怯与依赖摔落在地的心酸,与幼儿一起与野兽搏斗的疯狂。所有这些经历,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都是舞台上难得一见的,都是对人类生命的极限挑战。令人感动的是伟大的母亲从两个方面赢得了挑战,一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完成她所必须完成的征程;二是她生育并培养出她的儿子——勒,完成了使命的传承交接。当然,作为传承人的勒也是要接受挑战的。他首先接受的不是女性柔弱与荒野狂暴的抗争,而是男性生命活力焕发与使命目标的对立。他在途中邂逅了相爱的姑娘并坠入了温柔乡。对于一个失去母亲一直在孤独行走的人,面对后面更孤单更艰难的行程,温馨与爱侣显得那样强大,那样符合生命需求,那样难以摆脱。但是,勒作为一个伟大母亲的儿子,作为一个种族的优秀使者是能够割舍个人情感战胜挑战的。当他心爱的姑娘追随他而来共赴使命时,我们真的感觉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延绵不绝的生命力。之后不管遇到多么大的挑战,只要有敢于寻访的精神在,新的“”、新的“”都会生生不息的坚定地走下去。

  剧的最后,“”与媳妇儿踏着由金色的铜鼓铺成的圣光大道,迎着太阳走去。结尾很灿烂,但当时我还是有点不满足,没看到“”拨开乌云、妖魔之类遮挡,把阳光带回家园的终结场面。回到住处,舞剧的余韵绕梁不散,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看似向外访天边,实际向内直指人心深处的象征。从基本的常识出发,太阳是普照大地不会厚此薄彼的。没有乌云遮挡,没有妖魔做祟,怎么变的阴间寒冷了呢。那么造成阴暗与寒冷的是什么?是人心、是人性的褪变。人的精神变的阴暗寒冷了,那是再强烈的阳光也是照不进来的。“妈勒访天边”在表面上行进的是一条向外的、漫长的、艰苦卓绝的路,形象中蕴含的却是一条向内的、要战胜精神上的阴暗与寒冷,让温暖与光明照亮心田的灵魂涅槃之路。当我意识到这一层的意义时,不由的被这个壮族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创意所震撼了。我的天啊,太神奇了。挑战生命极限的“访天边”之路,所启示的是决定种族存亡的“壮心智”之路。能够战胜“访天边”的艰难困苦,就一定能驱散内心的阴间与寒冷,让温暖与光明引入心田。这一内一外、一隠一显,深刻辩证而又形象直观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怎样保持永远年轻的秘密。由此,仿佛看到“妈勒”坚强的意志、温暖的情怀、闪光的灵魂向我们发出迷人的招唤。

  一个壮族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种族世代传承的寓言。面对这样一个深刻而神奇的话题,我有了些许羞愧。羞愧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知与淡漠;羞愧沉溺于孔孟之乡的自负;羞愧在各色文化中寻找深刻的匆忙。什么忧患意识、什么我是谁认识你自己、什么继承与创新诸如此类,许多我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面对这个古老的传说,不是都显得肤浅而缺少根基吗。怎样让一个古老的民族永远保持年轻,这其中不是蕴含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启示吗。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而自豪,为文艺舞台上如此精彩的表现而高兴。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映生辉,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

  舞剧是不能说话的,只能以形体造型为主,综合各种舞台手段形象地展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能可贵是,如此深厚的思想内容没有说教、没有概念化,主题完全是融汇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该剧凭借严谨的结构、简约的情节、奇特的人物设置、独特的艺术样式,使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获得了一种内在逻辑,一种既能体现人物性格、又能附着主体信念、同时又能展示民族色彩的内在逻辑。以这种内在逻辑为基础,艺术家们创造出一个以人物形象为主体包括听觉与视觉在内的形象体系。使思想与形象、理智与情感、内容与形式完美的融为一体,精湛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简约的情节线和奇特的人物设置是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上又串连了一个个凝聚情感与题旨的爆发点。贯穿全剧的只有三个字的《走歌》“走啊,走---”像一部发动机,不断地推动着戏剧情势向前向前。从妈妈手中传递给儿子的拐棍,就是勇气的象征,帮助“妈勒”克服艰难险阻,战胜豺狼虎豹。孕妇出征前族人在她额头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印记,后来妈妈画给了儿子,儿子又画给了妻子,每一次画印记的时候都让人感到了使命与承担,都让人看到了传承与希望。作为舞剧,其中有一组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动作,那就是在剧中贯穿使用的“合力叉”(笔者造的名)。这个动作用后腿和一只手为支点,另一只手搬着前腿在空中奋力向前向上地拉伸,形成一个令人震撼的两头向上翘的大劈叉造型。特别是戏剧进行到高潮时,音响全停,所有观众都凝心聚气地注视演员的表演,每完成一组就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呼叫声。一部戏曲或歌剧的理想是能够留下让人记得住的唱段,可以肯定地说这部舞剧留下了这个让人不能忘怀的舞段。“合力叉”成为这个舞剧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之所以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理解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造型健美刚劲并与“”的主题相吻合。二是技巧难度超大,演员功力深厚。三是动作过程蕴含着思想意义:腿是走路的,腿走不动了手来帮,体现了手足情;手是由大脑支配的,生理的能量耗尽了,意志的力量突破极限继续向前。四是这组造型还成为传承的典型标志,妈妈教给儿子,丈夫教给妻子,每一次传递、每一次再现都给人希望与力量。另外,当母亲把幼小儿子的胆怯与懦弱狠狠地摔落在地时;当儿子从温柔乡中觉醒奋然上路时;当妻子追随而来与勒重逢时;当他们踏上金光照亮的鼓路迎着温暖与光明欢呼时,我们真的是被意想不到的精彩所感动了。同时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主创人员17年前那份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精雕细镂的专注与沉静。他们是总导演丁伟,编剧冯双白、李云麟、梅帅元,舞美灯光总设计鞠毅,作曲刘刚宝、刘可欣,服装设计麦青,以及编导李紫君等。

  从第二天的项目实施情况座谈会上了解到,这个剧院为做好剧目的传播交流推广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首先,他们为剧目的长期传播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演出阵容。这个戏的舞台呈现整体水平很高,舞蹈演员尤其是主演从技巧到表演都很到位很具感染力。舞台各部门的呈现也严谨完整大气。更令人佩服的是演出的所有人员都是剧院自己的演职员,这对一个市级剧院来说真的是很难达到的。母亲的扮演者李莹说,17年剧院培养了5代主演、7代群舞演员;得到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后,全剧院群情振奋,再次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把演出的核心资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真正可以长久传播的关键,也是剧院打造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舞台靠“特邀”支撑的剧目,是难以寻访“天边”的。其次,努力扩大剧目的社会影响力和观众的参与度。一是到大学中演出并进行“”与“”形象的选秀,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一阵“妈勒热”。当同台演出的入选青年向观众谢幕时,台下一片欢呼雀跃。二是向社会征集自首演以来的纪念物品,在剧场前厅集中陈列历年与剧目相关的老照片。三是建立稳定的观众群体,发展会员8千余人。同时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每场演出都发放观众意见表,还利用座谈的形式听取意见。四是建立线上交流平台扩大影响。在剧目提升方面,一方面组织演职员到民间和博物馆等地学习考察,解读民族文化密码,提升思想把握的高度;另一方面在重新排练中调整提高并把舞台布景改造为便携可移动结构,提高了运转能力。这样,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剧目思想性、艺术性的传播,还是对剧目本身历史、发展、品牌的传播,这就赋予了“交流传播”以更丰厚更深远的内涵。

  《妈勒访天边》是一个很纯粹的少数民族艺术作品。说其纯粹是因为产地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素材是少数民族传说,舞台造型是少数民族形象,音乐创作是取材于民族音乐,歌词演唱也是全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可以说这个作品所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都是由少数民族元素构成的。国家艺术基金对这样一个项目进行传播交流推广的资助,很有说服力的表明了国家文化发展对少数民族文艺的鼓励与支持,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由此也改变了我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看法。以前觉得也就是增加演出、扩大影响、体现惠民罢了。现在看来其效益远不止于此。像《妈勒访天边》之类剧目的推广,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结晶与艺术精华的传播;是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艺术形象,让人乐于接受、令人感动的传播;是艺术家与大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交流。艺术创作并不总是新的好,而是用心的好。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像“妈勒”一样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因时间的流失而凋零,不因时尚与喧嚣而衰弱。相反还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大浪淘沙,历久弥新,一步步向经典靠近。项目资金支持就是走向这个目标的助力器。我觉得自己也是这个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否则得不到那么多的审美享受和启迪教益。受益者也应成为传播推广的践行者,于是就有了《跟随<妈勒访天边>》。 (陈鹏 作者系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编辑:韦玮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
暴雨致南宁250个用电户停电 应急抢修全部恢复供电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 肖军)昨日,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