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了十三个年头
花山申遗工作起步于2003年,其间针对花山岩画的研究、宣传和保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13年,广西让壮族文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夙愿终于达成,收获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花山申遗大事记
2003年
自治区将花山岩画作为全区重点申遗项目进行推荐。
2004年11月
花山岩画被列入当时由国家建设部审定的《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备选清单》,花山岩画申遗工作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
2006年
国家文物局对原有的备选项目进行筛选,重新设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下简称《预备名单》),花山岩画进入了2007年1月公布的《预备名单》。
2010年
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更新《预备名单》通知精神,由崇左市牵头宁明、龙州两县共同申报。
2012年11月
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再次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更新后的《预备名单》,申报范围也扩大至江州区和扶绥县的左江流域,申遗工作全面开展。
2014年2月
广西向国家文物局报送花山岩画申遗文本。
2015年1月
花山岩画被确认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
2015年10月
花山岩画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检验。
2016年7月15日
花山岩画申遗成功。
数说花山
花山壮语名叫“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左江花山岩画是指整个左江流域内遗存在诸山体崖壁上的古代图画、符号及其相关遗迹。
目前发现遗存的岩画共有89个点,含189处、300组,图像总数5258个。
这些岩画点共有38个被列入申遗项目,分为三个集中分布在105公里的左江两岸,含109处4050个造型各异的图案。其中人物图像共计3315个,占全部图像的82%,大约有一半的正身人像高1米到1.8米,最高的达到3.58米,如此高大的人像在世界岩画遗产中极为罕见。
宁明花山岩画所在的崖壁高250米,宽200米,岩画图像距离江面最高达90米,最低也有30米,整个画面约8000多平方米,共有图像1951个,是迄今发现世界最大的单幅岩画。
揭秘古骆越人的岩画技艺
目前,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岩画图像与考古出土器物的对比、对与岩画相关的实物进行科技测年等多种方法,综合推定左江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为战国至东汉。由于左江花山岩画露天、临江、峭壁的独特选址,对作画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究竟古骆越人是如何克服困难,并为后人留下这一宝贵的远古记忆?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各学科专家给出了相应解答。
左江岩画的选址有何讲究?
骆越人对作画地点的选取有统一标准,作画的崖壁皆选择宽大、平整、基本垂直于地面或上突下凹的灰黄色崖壁。在申报遗产的38个岩画点中,有33个位于河流拐弯处,悬崖对面往往有一块平坦的台地,而且大多朝向南方,面向江水来向,既能直面岩面,又能将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如此独特的选址,使岩画与山崖、河流和台地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神秘的景观场域。
古骆越人如何接近崖壁绘制岩画?
根据与岩画相关的遗迹和周边地形地势的分析,当地骆越人因地制宜,大概采用了至少三种方式作画:一是自下而上攀援法,利用崖壁的树枝、树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到达作画地点;二是直接搭架法,崖壁陡峭光滑,作画位置高峻,必须在坡坎上搭建一定高度的竹木架方可作画;三是自上而下悬吊法,以绳索、藤条之类的辅助工具,利用树根、岩缝等,从崖壁顶部悬吊攀援而下作画。
绘画用的是什么工具?
目前还没有实物证据能够解开绘画工具的谜题,不过专家根据各地画面上的图形线条,画笔的特征以及图像周围的溅墨和下流的渗墨来看,推测有四种工具,竹笔、草笔、羽毛笔和麻布团。这些工具都能一次性吸附较多的颜料涂抹画面。
岩画经历千年,颜色为何依然鲜艳?
岩画色彩不褪的秘密在于独特的作画颜料,其作画颜料是用赤铁矿粉,加上有胶质的植物汁混合而成的,这样的颜料具有很强的附着性,渗入岩面与崖壁浑然一体。
图解花山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分布的38个岩画点里,其图像十分丰富,形成了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赭红色岩画群。这些图像大致分为人物图像、器物图像和动物图像三大类,并以组合的方式记录绘画主题——祭祀。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陈蕾
本版实景图片由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