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壮乡广西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10.03.2016  11:06
      中新网广西3月10日电 题:壮乡广西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

      位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的金鸡屯,居住着壮、汉、仫佬、苗、瑶、侗6 个民族,有林、彭、周、郑、邓等15个姓氏,村民讲桂柳话、福建话、土拐话、壮话、仫佬话、侗话等11种不同语言,但是长期以来村民如同一家,彼此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和睦共处。

      仫佬族老人彭忠元已年过六旬。他介绍说,在村里,不管是哪个民族,哪家有什么困难,大家都能互相帮助。前几年,村民彭义能意外摔伤,造成大腿骨裂,村民们自发分批到医院去探望,并自发留下人手照看。“双抢”时节,村民们又自发为他家收获早稻,抢插晚稻。

        “我们屯虽然是个民族大杂居的村屯,民族、语言、生活习惯不同,但民族同胞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民族纠纷,村民生活幸福、安宁、和谐。”村民周星光说。

      像金鸡屯这样“民族一家亲”的生动事例在广西并不鲜见。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原“苏家村”的汉族群众,接纳了十多户苗、瑶族群众落户后,各民族互学互助,“苏家村”因此改为“民合村”。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叫做“登晒”的小山村,一半属于广西三江富禄苗族乡,另一半位于贵州黎平县龙额乡,但村里并没有划分出一条界线。登晒村民石远英说,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村民们团结协作,双方用民族节日、民间习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逢节日,大家在村部大楼前摆开长桌宴,在“和谐球场”上一起吹芦笙、跳多耶舞,其乐融融。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5个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接近20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8%。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卢献匾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称,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造出具有鲜明广西特色、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民族团结品牌。

      卢献匾介绍,“民族关系”已连续十多年成为广西民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广西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实施了包含“一个系统”、“两个信息资料库”、“三支民族工作队伍”、“四项制度”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广西还根据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民族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提出了“五个三”民族工作思路(即夯实三大基础,构筑三道防线,建立三支队伍,健全三个机制,加强三项工作),并据此扎实开展工作,使全区的民族工作常做常新,各族人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广西民族关系始终保持在获得全国普遍赞誉的良好状态。

      南宁市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是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城市和北部湾核心城市。南宁市开放包容,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且比例最高的城市。2014年全市流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30.35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四成。

      南宁市长周红波介绍,围绕提升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幸福感,让外来少数民族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南宁市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探索构建“13456”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其中,“1”是指成立中国首家地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统筹推进1个市级技能培训基地、2个清真食品供应点、4条少数民族创业街、29个创业孵化站和20个示范社区服务站、53个服务点的服务工作。此外,南宁构建了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工作准则、队伍建设、结对帮扶、法律援助四项基本服务制度,成立民族干部骨干、少数民族联谊会会员、社区“民族之家”成员等五支共800多人的服务队伍,并整合推进外来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补助、清真食品等六大服务。

        2014年以来,南宁市“13456”服务平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服务8000人次,解决住(租)房问题超1.5万人次,技能培训6400多人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解决近1万名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南宁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路子,被列为全国13个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盟)之一。

      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介绍,广西以示范创建为引领,重点推进南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和三江侗族自治县、靖西市、桂林市象山区等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试点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广西开展了民族团结“六进”(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场所)活动,广西民委系统还结合富有特色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地集中开展“八桂民族风——‘三月三’民族文化周”,一系列民族文化和体育活动成为各族群众丰盛的民族文化盛宴。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为改变“老少边山穷”的落后面貌,改善民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发展和政治权利,广西加大倾斜投入力度,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加强并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逐年大幅增加全区各级财政在民生领域投入的资金。广西不断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自2000年以来实施了3次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全面解决边境地区主要困难和问题。

        “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的目标。”卢献匾称,在帮扶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方面,2015年广西民委争取到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498亿元,比2011年的1.227亿元翻了一倍多,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资金年年增长的目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靖西市化峒镇力行村是“十二五”期间广西民委定点帮扶的贫困村。截至2015年底,广西民委累计安排了400万元资金,还整合水利、文化、扶贫、移民等部门1800多万元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村级管理,使力行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贫困村迅速发展成为靖西市典型的先进村,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4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靖西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目前,广西还有5000个贫困村、453万贫困人口,而且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卢献匾称,广西在实施民族工作“十三五”专项规划时,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统一部署,把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作为“十三五”期间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行挂图作战,清单管理,精准脱贫。

      2018年,广西将迎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华诞。而早在2008年12月举行的在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对广西民族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官方统计,截至“十二五”末,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达233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5万元,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围绕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广西正在加快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壮乡广西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