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才是激活扶贫发展动力的“捷径”
通路才是激活扶贫发展动力的“捷径”
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未通路的偏远村屯无疑是一块“硬骨头”。当前,虽然生态移民被视为“捷径”越来越受到青睐,但记者近日在广西大石山区一些偏远村屯调研时发现,如何“啃”这些“硬骨头”还得具体分析,对于很多人口少但资源丰富的村屯而言,加快修建屯级路打通“最后一公里”,或许才是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在广西大石山区,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通过上学、打工、扶贫生态移民等走出了深山,但剩下来的一部分人受文化程度、经济能力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实现搬迁,成为扶贫攻坚“硬骨头”。对他们而言,不通路成为生产生活的最大“痛点”。
记者近日从广西大化县城乘车2个多小时,然后爬山40多分钟来到了七百弄乡弄呈村弄劳屯。村民蓝万强所在的山弄有17户,全部居住在漏风漏水木瓦结构的危房中。他说,屯里不通路,如果养猪卖,花在路上的钱要耗掉1/4头猪;想盖砖混结构的新房,全靠人扛的运费太贵,“一袋水泥20元,而运费要花30元。”
村民蓝继光说,家里太困难了,平均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肉,没有能力移民。由于支付不起生活费,不少孩子初中都没有读完,读到高中的孩子就更少了,近10年屯里没人上大学。
由于路不通,正常通讯也难以保障。记者在大化、环江和天等3个县调研走访几个不通路的自然屯,手机全部没有信号,当地村民都使用一种无绳电话,村民们说,遇到雷雨天气电话就不好用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大石山贫困地区修建屯级路的任务非常繁重。大化县扶贫办副主任韦平林介绍,全县还有1406个屯未通路,若按近几年的建设速度,全部建完屯级路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环江县至今未通路的屯379个,目前还没有全部建完的时间表。
根据有关扶贫政策,20户人口以上的自然屯要修通道路,20户人口以下的自然屯原则上要实施异地安置。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事实上,不少自然屯虽然人口少,但自然资源优越或已经发生较大改善,相比于耗资大、工作量大、且需考虑诸多“后顾之忧”的生态移民工程,通路才是激活扶贫发展动力的“捷径”。
“我们这里农业条件好,大家都不愿意搬出去。”天等县福新乡康苗村龙赖屯村民小组组长农国卿喝着自家酿的玉米酒说。这个屯虽然只有11户人家,到村部要走1小时40分钟左右的山路,但农业条件很优越:全屯有耕地57亩,主要种植玉米,还种点水稻,现在也开始种八角、松木等经济作物,有3000多亩林地,其中800多亩公益林享受国家补助金。农国卿家种的粮食吃不完,还要卖掉一些,养了不少猪、鸡、鸭,主要留着自己吃。
而在环江县水源镇上南村拥好屯,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不绝于耳的鸟鸣声等让人很难将这个屯与石漠化联系起来。拥好屯原有住户22户,经过近年的搬迁目前屯里只有9户人家,临近的岩北屯只剩1户人家。
村民覃桂兵说,现在人少了,国家每年给生态公益林补助、群众不用再砍树,生态比以前好多了。在他看来,这样的变化给他们脱贫致富带来了新机遇,“生态好了,留下来的地也多了,种都种不完”。目前覃桂兵一共种了8亩地的玉米、黄豆,还养了4头牛、几十只鸡和兔子。
“只要政府帮我们修好路,脱贫致富就有希望。”——覃桂兵的一句话说出了不少偏远村屯贫困户的心声。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全面提速屯级路建设、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