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17.03.2015  11:17

  近年来,邕宁区在狠抓党建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文化、教育、民政、旅游等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发展文化事业  城区名片日渐靓丽

  “城区对我们八音队很重视,经常鼓励我们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还经常派员辅导我们。”自治区级壮族八音传承人、邕宁区蒲庙镇那路村八音队骨干黄才定说。

  “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不断加大对邕宁八音资源的挖掘、发展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八音队的演奏技巧。”邕宁区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局长苏兰芳说。

  除了闻名遐迩的壮族八音,邕宁区还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毬丝歌圩)、千年古调嘹啰山歌、热闹的抢花炮、浪漫的水上婚礼、惊险刺激的含火犁头过火链、神秘的白鹤鲤鱼舞等,数不胜数,沉淀了邕宁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孙头村,有二月初二花炮节;在新江镇,有三月初三嘹啰歌圩;在蒲庙,有三月十二花婆节;在那楼,有五月初五雷婆节;在那莲,有七月初七赛巧节、八月初八八音文化旅游节等,各种传统的节庆活动成为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承载体,人们就在日常生活中将其保存下来。

  2008年至2014年,邕宁区先后扶持村屯、社区文艺队57支,先后有18  个村、35个家庭被自治区文联命名为文艺村、文艺户;城区文联各文艺工作者协会30多名文艺骨干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八音演奏、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培训80多次(期),受益人数1万多人(次)。当地每年还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00多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了文化事业。

   抓好百年大计  教育水平逐年提升

  日前,记者在邕宁区一些乡镇中小学食堂里看到,孩子们的午餐包括瘦猪肉、胡萝卜、大白菜和韭菜猪红汤等,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分量十足。

  2014年10月28日,邕宁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涉及城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75所,惠及学生2万多名。其中,2014年秋季学期起共有3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18153人。2014—2015年邕宁区政府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877.2万元,水电燃料补助资金238万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改善了贫困农村学生现有的营养状况,还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贫困等起到积极作用。今年,我们计划投入906万元改扩建36间学校饭堂。”邕宁区区长邓娟娟说。

  撤县设区以来,邕宁区学前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4年的85%;义务教育质量也得到迅速提升;中考总分A+等级人数从设区初的每年50多人提高到110多人;2014年,民族中学还被评为自治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那元社区获得2014年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社区居民廖燕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邕宁区正在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民生事业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撤县设区以来,邕宁区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建立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动态调整机制。据统计,全城区城乡低保对象由2005年的2.9238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末的8.2228万人次,城乡低保救助资金由2005年的227.58万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1214.05万元。10年来,累计发放救济物资119405件(套),发放救济粮食324.64万斤折款535.47万元,惠及39206户104940人;累计投入196万元资金,完成困难人群危房改造340  户628人799间;累计投入463万元资金,完成灾后重建506户1531人1340间,让灾民群众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大胆实践,树立新观念,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邕宁区委书记唐咸兴如是说。(记者 杨孙山  莫棋惠 通讯员 周惊阳  谢川)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