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走村入户 精准识别
坛西村精准识别工作队员设在村委的临时宿舍。杨静 摄
他们,披星戴月,走村入户,把脱贫的希望带到贫困户身边。他们的名字叫精准识别工作队,从10月20日起,身负重任的他们奔赴各村屯,开展为期3个月的精准识别工作。近日,记者走到邕宁区中和乡坛西村精准识别队员的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
“一丝也不能马虎”
“您家里有多少人外出打工?”“您家人身体都健康吧?”“家里有几亩地?”……11月1日,在中和乡坛西村杨延一的家里,2名精准识别工作队员覃庆红、黄洁滔正在进行精准识别入户调查评分。
她们拿着《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一项一项详细地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的房屋结构、装修情况、家电、农机、饮水、用电、健康状况、劳动力、人均土地面积等情况。手中的表格上,每个选项往往还分几种具体情况供她们参考打分。“十八个大项里,每一个问题都得弄得清清楚楚,因为这个事关扶贫是否精准,一丝也马虎不得。”黄洁滔说。他们对农户家的物品一一进行拍照和查看后,还需要再次核对评估表,最后才能让贫困户杨延一签名并按手印。一户调查下来,用了近半个小时。告别了杨延一,她们又走向下一家……这就是精准识别工作队近期的工作常态。
坛西村的28名精准扶贫工作队员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一起奋战3个月。工作初期,队员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政策不熟悉等难题,为了全面完成工作,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交流政策条款,练习讲村话,短短一周,队员们就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
截至目前,这支精准扶贫工作队走遍了5个坡,共识别有效户1133户,高质高效完成了精准分类、入户调查、分数统计、村民小组评议的阶段性工作。
精准识别讲“技巧”
为了抓紧时间,全力推进精准识别工作,坛西村部分精准扶贫工作队员都住在村委里。“农户吃饭我们上门,农户下田我们吃饭。要搞好精准识别工作就要分配好时间。”坛西村第一书记龙振奕说,工作队的工作时间主要分三个时间段,一是早上7时至9时,这时村民还没出门干活,工作队得赶紧上门;二是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村民中午回家吃饭时间上门;三是晚上7时至9时,村民基本收工回家了。
但是就算这样,队员们还经常遇到家中无人的外出务工户,为此,他们需要一户跑几趟。覃庆红告诉记者,精准识别工作开始没几天皮鞋就开了口,她还戏称皮鞋是“鳄鱼牌”的,为了方便工作,她换了更耐穿的布鞋。
干精准识别工作,不但要求细心与耐心,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精准识别工作队员遇到一村民,把他们带到了破旧的泥房子里。工作队员比对门牌发现不对劲,进屋查看发现地面布满青苔与灰尘,完全不像有人住的样子。经过耐心地宣讲政策,这名村民才把工作队员带到自己的新房子里接受入户调查。
晚上,28名队员都会开一个碰头会。“外嫁女、高中生算不算劳动力呢?”“这个家庭丈夫去世后,妻子改嫁了,留下3个孩子怎么算?”“这个电视是不是500元以下的呢?”各种各样的疑问汇总在一起,队员们共同讨论解决。坛西村委的灯光总是很晚才熄灭……
村委为家办公桌当床
坛西村委二楼的3间办公室,是精准识别工作队的临时住所。
其中的一间是不大的办公室,里却摆放了3张床,床上都放着电脑。“白天这是办公的地方,晚上才是床。”队员说。记者掀开一张床单看到,这张床非常简陋,床板直接架在凳子上,有时候3名队员就挤在这一张床上休息。
在另外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连一张床都没看见。“这时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把办公桌拼在一起当床了。”队员告诉记者。晚上还有蚊虫叮咬,常常使工作队员难以入眠。
住宿艰苦,洗澡更是难题。常住的10名队员只有一个卫生间。队员们需要实行打卡制度,洗澡排序号,谁洗了就打钩。因为设备不全,队员们包括女队员,很多时候只能洗冷水澡。
“只要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能让老乡们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我们这点苦累不算什么。”黄洁滔说出了队员们的心声。
(记者杨静 通讯员周惊阳 唐斐)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