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水上人家”上岸 江中少了一景船民多了希望
近年在政府扶持下,南宁邕江“水上人家”陆续上岸
江中少了一景 船民多了希望
2008年,记者在北大桥上拍下的邕江“水上人家”。
2008年时的“水上人家”生活。
核心提示
邕江沿线的“水上人家”,曾是南宁的一处特别的文化景观。但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和环境要求的提升,停留在邕江上的这些“水上人家”不但阻碍了航道的畅通,也带来了防洪隐患。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近年来,“水上人家”陆续搬到了岸上。人们想要认识邕江上的这道特殊风景,只能从曾经的照片里找寻痕迹了。这些上了岸的“ 水上人家”生活得如何?就让我们通过寻访旧时照片和旧时人,为你搜寻邕江风貌变化的点点滴滴。
江上生活
漂了30年 他挺羡慕岸上人
如果不是有这个旧城改造项目,黄汉裕坚信他会在水上生活一辈子。
30年前,黄汉裕从贵港来南宁打工,因为买不起房子,他想到了一个定居的办法:住在江上。于是,黄汉裕拿出积蓄,买了一艘长14米宽3米多的渔船,就这么在邕江边驻扎下来。白天,他把船开出去捕鱼捞石螺;晚上,又开回岸边生火煮饭过夜。就这样,黄汉裕一家人在水上生活了将近30年。
“那时邕江里面的鱼甜美诱人,除了自己吃还时常拿去外面卖。”回忆起过往的水上生活,黄汉裕总是津津乐道。邕江的水上人家,大都延续着这样质朴而略显单调的生活方式,最多也就是在岸边围养些禽类和种一小块蔬菜。船既是他们谋生的工具,又是他们温暖的小窝,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住在船上,不曾睡过陆地上安稳的床铺。
黄汉裕说,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住在水上的生活显得很有趣,但对于他们这些“水上人家”而言,那份强烈的漂泊感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每年七八月的暴雨季节,是黄汉裕最犯愁的时候。因为邕江发大水,特别容易翻船,船底的缝隙还会漏水,晚上睡觉都不安心。由于船上没有电,一家人需要点灯都要自己储备电瓶。在船上喝的也都是邕江水,打水上来后,简单过滤一下就用来煮菜煮饭了,有时候水特别浑浊特别黄,不管过滤几遍,煮出来的饭也还是一股明矾味。而且邕江边的治安环境也不好,船民停放在岸边的电单车总是频频遭到小偷的“光顾”……
随着这些年南宁的飞速发展,邕江两岸建起了高楼大厦,现代感十足。每当夜幕降临,黄汉裕站在岸边望着美丽的城市夜景,也希望有一天可以真正走上岸,过上有水有电的现代化生活。
上岸担忧
船民生计怎么办? 还靠政府主动作为
2012年底,为了治理邕江两岸环境,也为了让“水上人家”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南宁市逐步启动“水上人家”搬迁工作,全市邕江整治范围从石埠三津渡口到三岸大桥河道,其中西乡塘区的范围是从邕江大桥到石埠。搬迁整治开始后,住房、就业、教育等很多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在江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拆迁上岸心里其实没有底。换环境意味着就要换工作谋生,这也是一部分人不愿意搬迁的重要原因。
当时为了解决“水上人家”的生计问题,各城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例如拥有庞大数量“水上人家”的西乡塘区,就通过给辖区工厂、单位写信的方式,呼吁这些单位为船民提供爱心岗位,同时开办多个面向“水上人家”的专场招聘会,积极为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在社保方面,西乡塘区又帮助400多名船民渔民测算养老保险参保费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黄先生与夫人在新入住的崭新住宅楼前合影。
在新家里,原先的船民用上了热水器、管道燃气等现代化设施。
崭新生活
有水有电不怕翻船 压力大了但更踏实
目前,南宁的“水上人家”上岸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大多数船民都住进了政府提供的安置房;而不愿接受安置房的船民,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还是以“水上人家”占比较大的西乡塘区为例,200多户“水上人家”如今已全部搬迁上岸。对于迁上岸的船民,政府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为他们解决住房、就业、教育等问题。这200户人中现已有120户领到了政府的安置房钥匙,其余人家也都领取了安置金,相关部门还为船民开通绿色通道,在领安置房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房。
如今,黄汉裕住在宽敞的套房里,客厅摆放着大屏幕电视机,厨房里的冰箱、灶具一应俱全,一派小康之家的气象。他搬家后时常感慨:“有了房子,不会再担心大风大雨会翻船,也不会漏水了,在屋子里面比在船上要安稳温暖得多。还有,小区里面的环境也特别好,绿树环绕治安稳定,小区空间又大,有足够的地方运动健身……”
对于像黄汉裕一家这样长期生活在水上的人家,完全适应岸上生活,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黄汉裕自己也感到,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压力也大了好多。以前住在江上不用交水电费,现在则多了很多生活成本。不过,“虽然压力大了点,但是现在有房子住了,水电方便,设施齐全,我的心里真的踏实多了,现在孩子也快到了婚嫁年龄,有个房子也算是对后代有个交代”。(当代生活报记者李家健 实习生黄聪兴/文 记者徐天保/图)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