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歌仙粉” ——“刘三姐文化收藏展”侧记
谢中国(左一)与徐峻泰(右一)、蒙雄强在观展。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1000多件有关刘三姐的书刊、歌本、年画、工艺品、生活学习用品和音乐影视作品,于“壮族三月三”期间在广西博物馆集中亮相。从最古老的典籍记述,到最时尚的屏幕形象,流连于展厅的观众仿若置身“歌海”,倾听着“歌仙”刘三姐由古至今绵延不绝的歌声……
上千件展品,全部来自我区基层文化工作者谢中国的个人收藏。在展出现场,自称“歌仙粉”的谢中国谈起自己“结缘刘三姐”的经历,感慨颇多——
由于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便利,谢中国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到有关刘三姐的资料文献。渐渐地,他便被刘三姐那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他把手机铃声设定为刘三姐山歌,办公桌上摆着刘三姐的塑像。
1997年,谢中国观赏了一场以刘三姐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会。散场时,依然陶醉在悠扬乐曲中的谢中国,攥着音乐会印发的精美节目单,反复观赏后突然心生一个念头:广西关于刘三姐的文献资料那么丰富,如果把它们系统收集起来,不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吗!
从此,谢中国开始有意识地主动收集一切有关刘三姐的文献资料与物件。他发现南宁市唐人文化园里不少旧书摊和老物件店铺里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周六、周日总要到文化园里寻寻觅觅。久而久之,许多店铺老板都知道“这个姓谢的对刘三姐感兴趣”,便主动去搜罗相关书籍和物件,一些人甚至故意“狮子大开口”,把价钱喊到离谱的程度。一次,一个店主收购来一组印发于1963年的“四屏条”刘三姐挂画。谢中国看到这组挂图不仅印制有《刘三姐》剧照,还配有对应的歌曲曲谱,十分喜爱。但店主喊出的高价让他这个“工薪族”望而却步。一次谈不成,第二次又去,反反复复磨了几个月时间,最终以550元价格将心仪的挂图带回了家。
常有朋友面对他花数百元买下的一本旧书、一组图画或一个物件,提醒他“价钱高了”。谢中国总是淡然一笑道:“只要能收到内容好的藏品,价格高一点也没什么,平时省吃俭用些就是了。”
为了收集有关刘三姐的资料,谢中国练就了猎手一般的敏感。一次聊天,听朋友提起《中国画报》杂志刊载有用日文介绍刘三姐和广西山歌文化的文章、图片,谢中国立即四处搜寻,最终通过网络在一个旧书网站淘到了这本杂志。
听专家提到1927出版的《学生杂志》里刊载有刘三姐的故事,谢中国马上在网络里反复搜寻。辗转买到的这本《学生杂志》,成为谢中国“刘三姐文化藏品”中年代最老的一本杂志。翻阅其中一篇名为《刘三姐遗像》的文章,看到文中赞叹刘三姐“身价是歌王”时,谢中国仿佛感觉遇到了“隔代知音”。
工作中,只要接触到曾经参与创作彩调、歌舞、电影《刘三姐》的文学艺术界人士,谢中国便立即热情“追星”。从他们手中收集相关图片、杂志、明信片、录音带、山歌集、传说集、剧本集、评论集,以及印有刘三姐形象的生活用品等等。他曾经一路追踪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资料室里淘回了长达129页的《刘三姐》电影剧本。
历经19年锲而不舍的追寻,谢中国如今拥有的刘三姐文化藏品已装满130多个大木箱。为了筹办此次“刘三姐文化收藏展”,他从2013年便开始着手对藏品进行系统整理,耗费了工作以外绝大部分业余时间,终于赶在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以“溯源”、“辉煌”“发展”三个专题公开展出。
得悉“刘三姐文化收藏展”开展,电影《刘三姐》中李秀才的扮演者徐峻泰和电影《刘三姐》的副摄影师蒙雄强兴致勃勃来到展览现场。如今已86岁高龄的徐峻泰在展品中看到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李秀才对歌的剧照,回想起当年在桂林拍摄时的情景,感慨不已,并向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部分收藏品。79岁的蒙雄强则指着电影《刘三姐》中流传最广的那张刘三姐剧照,兴奋地说:“这是我当年专门为黄婉秋拍的!”
当年曾参与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创作的宋德祥、包玉堂等老艺术家在赠送有关刘三姐的书籍后,还建议尽快成立刘三姐文化发展研究会和基金会,助推刘三姐文化发展。
从一位位老艺术家和观众手中接过一份份捐赠时,谢中国由衷感慨:“我们都是‘歌仙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