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宜居城市 醉美乡村 ——首府全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纪实
水天一色的美丽南方景区——西乡塘区忠良村
那蒙晨曦 童志华 摄
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新貌 赖有光 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曾是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
今天,“乡愁”已然凝聚成建设美丽家园的动力与渴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包容现代科学理念的生态乡村,是每一位游人看得见的醉美身姿。
近年来,南宁市以“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城乡一体、以点带面,全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为壮乡首府打造宜居城市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生为本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是马山县永州镇三村村班排屯。今年68岁的王金余阿婆,自村道硬化以来,连续两年多每天义务清扫800多米长的通村道路。
“以前这里是条泥巴路,别说开车了,碰到下雨天,走路都有困难。”王阿婆说,眼见着屯里的路面都成了水泥路,她打心眼里高兴,“扫地就当锻炼身体了。”
把班排屯的水泥路面缩小到整个南宁市“道路硬化”专项活动的蓝图中,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据为包括王阿婆在内的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5年,南宁市非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163个、共250公里,目前已完工47个;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151个、共189公里,目前已完工33个。硬化的道路带来更加便捷的交通,为村屯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果说道路硬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那么干净的水源就是送到每一个村民身边的健康。今年以来,南宁市已开工建设55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工388处;9个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和34个(示范点)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工程正在申报审批中,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建一座水塔,就造福一方百姓。”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糠行街,县农林水利局工作人员范江琳正在检查新建不久的供水设施,“村民用上了‘放心水’,维护清洁水源的意识更强了。”
秉承“以人为本”建设理念,南宁市“大手笔”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13-2014年,全市共筹措和整合资金152.15亿元;2015年,市级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并筹措和整合资金18.4亿元。条条大路通村屯、汩汩清泉润万家,广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生态家园 构建和谐生态体系
垃圾围村、污水横流、能源受限,一直是困扰现代乡村环境的“顽疾”;而南宁市因地制宜、构建和谐生态体系的几个“范本”,为治理“顽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在横县校椅镇石井村,“三级分类、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农户一级按干、湿两类垃圾分装放两个垃圾桶,经联社一级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一次分类处置,村委一级建立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目前,“石井模式”已在横县全面推广,该县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村屯覆盖率已达80%。
——在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加踏坡,另一个生态体系构建的范本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污水变清水”的福利:经过现代化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的生态化处理,日常生活污水可循环利用。目前南宁有超过200座类似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村屯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
——在隆安县城厢镇岜旺屯,一排排光伏农业大棚成为最亮眼的风景线。目前,相关企业已着手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建设一个个小型光伏电站,为当地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带来新希望;此外,横县六景镇、青秀区长塘镇一带风力发电机组即将启用。
垃圾、污水的科学处理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与“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农村住宅建设管理行动相得益彰,全面改善了首府广大农村的人居条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横县茉莉花、黎塘莲藕(宾阳)、雁江香米(隆安)、大龙湖银鱼(上林)、马山金银花等生态农业产品备受市场青睐,隆安县定典屯金穗生态园、马山县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上林县“三湖一寨”、兴宁区“十里花卉长廊”等生态旅游品牌影响日盛。
文化新村 传承优秀民间文化
同样是古朴的青瓦灰墙,但走进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忠良村的游客,总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1952年,谢芳春、田汉、李可染、艾青等文化名人曾到这里开展土改工作,为忠良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美丽南方”伴随着壮族作家陆地《美丽的南方》一书的流传而美名远扬。
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忠良村建设了土改文化陈列馆和知青园,对旧村的改造也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成为南宁市保护发展民俗民居的典范。2015年,忠良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以“美丽南方”为范本,南宁市率先在全区启动市级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建设自然生态与历史记忆和谐统一的文化新村。目前,全市立项建设20个村史室,总投资274.67万元,18个村史室已收集展品;立项建设20个民俗民居示范村屯,总投资2000万元;10个村屯成立了民俗传承队伍。
宜居南宁 引领乡村建设风尚
把打造宜居城市与建设生态乡村融为一体,首府乡村建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宁范”,引领新常态下乡村建设的新风尚。
——顶层设计。针对乡村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南宁市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废弃农资及包装物回收处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针对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问题,在市、县、乡三级乡村办增设教育组;目前正在县区(开发区)探索建立乡村建设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规范广大居民群众特别是在环境卫生保洁方面的行为。
——示范带动。结合自治区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工作,该市统筹打造12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同时进一步加强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和100个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1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6个“清洁田园”示范点和13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引领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乡村建设。
——城乡一体。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首府在市区范围内开展“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实现了城市治理“500天新形象”的目标;组织实施铁路沿线环境“四清、一建、二化”大规模整治行动,营造沿线美丽风景。城市以强大的科技、经济实力支持乡村,乡村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农产品反哺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南宁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