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不换”换来广西发展好前程

31.07.2018  08:51

金不换”换来广西发展好前程

——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侧记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生态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期待与要求。

  近年来,广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扎实”新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环境安全为底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涌现出一些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进经验。“金不换”的生态资源环境优势,换来了八桂大地绿色发展好前程。

  那么,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风景更美?如何补上短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7月24日,随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顺利召开,今后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将更加明确。

  污染防治需要久久为功

  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月17日,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通报:“大气十条”颁布以后,广西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建立,自动监测站总数达161个。今年上半年,广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94%,在区域性污染天气出现前2-3天向各市发出预警,为各市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赢得主动,在广西蓝天保卫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今年1-6月,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其中优良天数比例为88.0%,同比升高0.2个百分点。下一步,广西将尽快完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发布系统,今年将75个县级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实时结果向社会公布,使城市居民能及时了解所居住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

  同样,近年来,广西治水动作日益加大。据环保部门监测,去年,全区51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列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52个地表水断面的水质优良率为96.2%,位居全国第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1.3%,排名全国第二。

  今年1-6月,全区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设区市和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同比均为上升,近岸海域水质站位优良率同比持平。良好的水环境成为全区生态渔业生产的聚宝盆,更为区内外消费者增添了幸福感。

  此外,广西作为全国14个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省区之一,近年来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还得益于对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去年,全区有177个产品获得富硒农产品认定,其中2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优硒产品”,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特色硒产品”。如今,在一、二线大城市,广西富硒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青睐,一些富硒市县则成为全国趋之若鹜的健康养生之地。    记者从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获悉,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需要久久为功。为补上一些短板,近日,自治区印发《广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以及涉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作战方案的4个配套文件。

  根据《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广西在2018-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实施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南流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工程、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管控工程等“十大工程”。同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设施、生态涵养设施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设施建设。

  这一系列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正是为了还八桂大地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住得更安心,为百姓留住更多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生态修复寄望科技助力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实施意见》提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开展全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坚决查处生态破坏行为,探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其中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重点包括:全面保护天然林,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推进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统筹谋划漓江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等。

  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获悉,目前,该站拥有600余台价值近1.1亿元的精密仪器设备,具备水、气、土壤等11大类344项监测能力。从2015年起,该站还建立起生态遥感监测实验室,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摄、三维建模及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生态遥感监测应用与研究。

  这些年,该站依托一系列高新环保装备和先进手段,主要开展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监测与监管等工作,参与了广西典型生态功能区生态10年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典型海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科研及运用硕果累累。

  该监测站所展示出的环保“威力”,仅是广西近年来加大高科技投入、加速信息化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的“冰山一角”。

  据悉,为改变过去我区环境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近年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重点打造形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广西环保云”,使我区率先在全国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全覆盖。同时,实现了污染事件应急指挥信息化,该应急系统实现了与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自动监控系统、气象等其他职能部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一体联动”功能……

  这一系列环保高科技大投入和信息化建设硕果,为广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发挥了巨大效能。

  绿色发展深化环评改革

  “绿色”,同样是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一个重点关键词。

  根据会议精神和《实施意见》,广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提升好广西的绿水青山,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其中,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广西将完善适应不同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绿色GDP”综合考评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全面推行工业循环发展,培育循环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此外,为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广西还积极探索环评审批促进经济发展试点管理新模式,为加快区域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调研和遴选,确定在钦州市钦江上游灵山县、新能源汽车基地贵港市高新产业园区、广西二次创业铝工业行业列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评放管服试点单位,14个设区市环境保护局各选择1个工业园区开展试点。

  据悉,目前,广西环保审批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联网,并与自治区发改委并联审批系统,与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厅局有关系统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用数据分析与决策,形成咨政报告等研究成果,每年出版《广西环保蓝皮书》,提升环保服务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今后,广西将继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将通过建立环评机构超市,逐步推行“最多跑一次”和网上受理审批方式,进一步压缩重大项目前期时间,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服务经济民生,为我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增添更多的“绿色动力”。

附件:

广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局厅
广西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方案
  8月2日,记者从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获悉,环保局厅
广西拟立法保护红树林资源 开发利用兼顾生活需要
  红树林生态系统有着海岸“绿色卫士”之称,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