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金钗巴更模式”立体生态农业带农脱贫

15.04.2016  16:39

全屯户户当股东 贫困群众当员工

——马山县“金钗巴更模式”立体生态农业带农脱贫

  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巴更屯。“金钗巴更模式”是指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党员+能人”带动,全屯户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由党员经济能人带领巴更贫困人口就业,带领全屯群众科学养猪。其“干粪养蚯蚓—蚯蚓养鳄龟;水粪进沼气池—沼气煮饭—沼液滴灌—沼渣施肥”的绿色生态循环处理模式,既改善了当地环境,又促进了产业发展,更是立体生态农业的典范,开辟了一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立体生态养殖

  构建生态乡村美景

  近日,记者走进马山县金钗镇巴更屯,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生态乡村美景:通屯水泥路两边安装有太阳能路灯,屯里修建有大型沼气池、篮球场和公共服务中心。在145亩的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有排水排污系统,实现雨污分流。

  据了解,巴更屯在金钗镇党委、政府的引领和经济能人的带领下,成立了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主营生猪养殖,兼营种桑养蚕、葡萄种植、鳄鱼龟养殖、日本红蚯蚓养殖等立体生态种养业。公司修建大型沼气池,猪粪实现无害化处理,沼气管道入户节电省煤气,沼液滴灌覆盖果园、农田,实现“三位一体”绿色循环发展。

  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蓝海灵介绍,公司争取到150万元建设了这个大型沼气池,通过管道把沼气输送到全屯39户人家,借助滴灌技术输送沼液到葡萄园进行沼液滴灌,形成“干粪养蚯蚓—蚯蚓养鳄龟,水粪进沼气池—沼气煮饭—沼液滴灌—沼渣施肥”的绿色生态循环处理模式。

  经济能人带头做

  全屯户户当股东

  马山县金钗镇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这里土地贫瘠,大多是“望天田”,旱涝不保收,过去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近两年金钗镇发挥党员经济能人作用,使他们成为巴更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发展创业的领导核心。

  “通过组织经济能人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帮助经济能人解决创业融资难的问题等办法,把经济能人培育成为党员、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支持他们成立公司,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马山县副县长刘冬梅说。

  “公司成立之初,养殖技术、公司管理都不是最难的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让群众信任我,让群众放心地把钱交给我,告诉他们我能把这个事情给做好。”  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蓝海飞说,在外学习归来后,他每天都和村里几个党员日日夜夜到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宣传,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经历3个月的走访宣传,在蓝海飞和村里几名党员带领下,顺利成立了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动员村民以土地流转、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建设养殖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巴更屯39户村民全部出资入股公司,全屯家家流转土地建厂房,户户出资创业当股东。

  贫困群众当员工

  开辟脱贫新路子

  “巴更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一年出栏肉猪1.2万多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每户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  金钗镇党委书记谭帮杰介绍说,公司重点安排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贫困人口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5%。

  “在农忙的时候,公司给我们时间兼顾家里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工作;在农闲的时候,我们可以到公司上班,工资收入比较稳定,一年大概增加收入500多元。”贫困农户周培端乐滋滋地说。

  现如今,巴更屯的农户股东每年都能获得股份分红增收。蓝海飞介绍说,2015年年底,户户都是股东的村民们进行了第一次分红,全屯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27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300元提高到2015年的6800元,超过了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

  “金钗巴更模式”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巴更屯将成为共同富裕的好榜样和远近闻名的示范屯。“我们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全县的乡镇、企业学习‘巴更做法’,深入推广到村屯和群众中去。”刘冬梅说,使“巴更做法”切实成为“学得到、拿得走、用得着”的典型经验。目前,“巴更做法”已经在马山县全面宣传推广。 (黄骏)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