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之乡容县:深山“野草”壮大为朝阳产业
深山“野草”壮大为朝阳产业
——“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崛起的奥秘
容县容州镇厢南村,村边的一片龙眼树林颇为壮观——树上吊着一个个状如“鸟笼”的兜兜,但兜里养的不是鸟,而是一株株铁皮石斛,细一看,树干上也“长”着铁皮石斛,有些还开了花,淡黄色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临近春节,铁皮石斛产品畅销。村民采了铁皮石斛鲜条,扎起来,准备送货,销往南宁和区外各大城市。一年前,容县成为中国中药协会唯一认定的“中国铁皮石斛之乡”。目前全县铁皮石斛种植面积3100多亩,年产铁皮石斛鲜品800多吨,产值12.8亿元,是目前广西铁皮石斛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20年前,铁皮石斛只是容县深山里默默无闻的“野草”,如今,它已长成一项朝阳产业。
“对于容县而言,‘中国铁皮石斛之乡’的称号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可以乘势培育优势产业,并利用它的价值助农增收。挑战就是在全国众多铁皮石斛产区中,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容县县长赵翔对记者说。
说到特色,不得不说的是容县首创的林下种植模式,这是一种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的情景——种苗嫁接培植在龙眼、荔枝等果树上,石斛收成之后,会有淡淡的龙眼味与荔枝味。同时,为石斛提供养分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也能收获独特的石斛香气。而相比大棚种植的铁皮石斛,林下种植的价格要高得多。
容县某公司的林下种植达200亩,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农户超过800户,技术培训3000多户。“林下种植模式可以减少成本1/3,每亩投入约10万元,一次性种植,可以收获10至20年。”该公司副总经理关立文说。
在龙头公司带动之下,目前容县林下种植铁皮石斛达630亩,占种植面积的20.3%。而且,林下种植规模的比重还在进一步扩大。
和其他珍稀植物一样,铁皮石斛原种已非常少。捍卫“中国铁皮石斛之乡”的称号,原种保护是关键。从2008年起,容县将都峤山列为“铁皮石斛野生原种保护区”,建立了都峤山铁皮石斛繁育生产示范基地,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进入保护区私挖滥采野生铁皮石斛。
“比如米斛原产地安徽霞山,如今已找不到米斛原生种,这是最大的遗憾。以前,都峤山野生铁皮石斛原种散落在农户手中,对品种保护不利。各龙头公司花重金收集原种,光健宝公司就收集了600多份原种集中保护。”关立文介绍。
由于种植模式的创新,野生原种的有效保护,容县铁皮石斛有了形成优势产业的基础。县委书记葛国科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容县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全县所有贫困村推广种植铁皮石斛。今后还将出台相关的鼓励和优惠政策,解决资金、用地、用水、道路等问题,重点支持优良品种种苗繁育基地、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如今,容县铁皮石斛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名气逐渐提升,农民靠种植铁皮石斛赚了大钱。在容州镇木井村,大部分农户家里种有铁皮石斛,还形成不少大户。村支书苏展炎说:“我们村2008年就开始发展铁皮石斛种植,如今已发展到3万平方米左右,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但是,作为“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光有种植规模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将引导龙头企业开发胶囊、饮料、含片等便于服用、方便携带的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让‘中国铁皮石斛之乡’的招牌更加闪亮。”葛国科表示。
(记者 骆怡 通讯员 封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