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拿起笔 “百事通”编写“草根村史”

20.01.2017  13:11
  1月11日,在武鸣区仙湖镇邓柳村的一间办公室内,72岁的村民邓如流正在详细介绍要修改村史的最新材料;一旁,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查找相关资料——这里是邓柳村的村史室,办公桌上摆着4本厚度不一的村史笔记,诉说着邓柳村不断变迁的历史。仙湖镇副镇长潘晓菊说,最初有4人参与编辑村史,如今只剩下邓如流老人。不忘乡情,是邓如流坚持下来的原因。

  “我们的《武鸣县邓柳村志史》经过4年的反复完善和修改,即将正式出版。最近我正在收集资料,准备再写一篇邓柳村的革命情。”邓如流说。

   事件

  十几万字村志留乡愁

  邓柳村的建村经过充满了传奇色彩,据传“火楼坡”是天生伞型的“白玉楼”。八冬邓氏高祖邓善严于公元1052年跟随狄青挥师南下,战乱平息后,作为广西邕州府副总府的邓善严一边统兵进剿周边残匪,一边统兵开垦南方大地,发展了经济,使南疆边防得以安宁。在挂印出巡之时,偶然来到“火楼坡”,便决心来到这里拓荒建村。

  古人传,是因邓氏八、五冬高祖氏族先来建村,儿孙们又在绵柳间安居,山水相依,人柳相融。人们常年在柳荫下休养生息,谈笑风生热闹非凡,村老们认为人有姓村必有其名。故此他们商议,人是邓姓,邓氏儿孙又是在柳荫树下生存,树是杨柳树,人与柳融,故理所当然村名定称为“邓柳村”。

  在此后的岁月中,邓柳村经历沧海桑田,浸润在邓柳村每一寸土地里的浓浓乡情愈发浓厚,勤劳的村民对乡情的深爱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为了留住历史,教育子孙,邓柳村萌生了修村史的想法。2012年,村委召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商议此事,最后由邓如流等4位“识文断字”的老人担当此任,组成村史编辑部。

  在邓如流看来,村民们茶余饭后不离嘴的话题就是老村里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曾引以为豪、引以为戒的老事。“咱们这代农民还能记着原来村庄的故事,见证村庄的发展变化,可我们的后代就难说了。我们担心即便后代想了解村庄老故事,也难以找到相关书籍。”邓如流笑着说。

  为了得到第一手翔实的资料,邓如流不顾年老体弱,每天走东家、串西家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有时为了一个数字,他不厌其烦地多次进行核对。由于要经常记录,邓如流都有随身带着笔和纸的习惯,无论是在吃饭时还是聊天时,只要发现有用的东西,就立即记录下来。4年的时间里,邓如流写村史的手稿装满了几个大箱子,达12万余字,这里面包含了邓柳村沉甸甸的历史和老人们对家乡赤诚的爱。

   记录

  草根放下锄头拿起笔

  古村落追溯古味道,新兴村记录新发展,写村史逐渐成了一件时髦的事。尤其是城市扩展带来的村庄变迁,更是让不少村民迫切需要一本村史来记录曾经生长的地方。那么,这些村史是谁在写?在武鸣区走访发现,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放下手中的锄头,拿起笔,加入村史撰写行列。

  武鸣区锣圩镇淝阳村的75岁村民潘明城,从去年开始收集整理村史资料。为此,他特地逐位拜访村里的老人。潘明城满怀期待:“真希望能早点看到咱们村的历史印制成书。

  编写村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年事已高的邓如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不会用电脑查阅资料,也不会打字,他只好用手写;写得头脑发胀,眼前像蒙了一层雾,他还是咬牙坚持。为了减轻邓如流的工作量,村里特别派了打字员帮助他打印整理史料。材料打印好了,邓如流还要仔细校对修改。到脱稿时,邓如流的手写稿厚度也“”到了半米高。在编写的4年时间里,邓如流曾突发疾病,使编写工作停滞不前。直到2014年8月,编写工作才得以继续。

  武鸣区围绕“纪实、特色、传承”三个要点,积极邀请城区史志办及文化馆专家对各村进行村史册编写培训。各村热情高涨,积极成立由本村教师、老干部、村民组成的村史册编写小组。目前,每村平均有15名“百事通”参与编写村史,全城区有3000多名“百事通”为“留住乡愁”献策献力。

   改变

  村民享受“精神食粮

  “整个邓柳村的风物人情都在里面了。”武鸣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潘福荣评价说,“这部村史囊括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乡村建设的历程。书中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事,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庄稼的芳香,读起来亲切感人。

  “春节前,我们将印发2000册,分发给留村村民、在外务工的村民。”潘晓菊诉说着村里的变化。

  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精准扶贫工作如何精准施策、乡村建设如何朝着宜居乡村建设,这些中心工作和为民服务工作在书中写得清清楚楚……书里的先进事迹将给村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村史里记录的名人,将给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奋斗的榜样,同时,年轻人还能从村史中继承好的村风村俗、家风家训。村民们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变得团结互助,友善和谐。村民们生活富了,精神更富。

  盛世修史。老村贤感触良多,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书里全是满满的正能量。

  潘福荣认为:“这是我们留给后代的最好礼物。我们留给后人多少楼房、多少存款都买不来这段历史。我们就是要通过修村史、讲故事,让武鸣不断吹进文明之风,让武鸣人永远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