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讨中国城镇水务发展趋势 力推建“海绵城市”

29.11.2014  14:35

摘要提示: 11月27日,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图为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现场。 黄艳梅 摄
 


              中新网南宁11月27日电 (记者 黄艳梅)“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LID)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27日表示。

  当天,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国际水协(IWA)高级副主席TomMollenkopf,来自美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际机构以及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城镇水务行业人员、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产业政策,把脉中国城镇水务发展。

  仇保兴出席大会并作题为《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城市不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而且是解决之道。海绵城市(LID)顺应自然,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模式又叫做海绵型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这一理念与实践在欧美已经发展了20多年。

  据悉,在过去3年,中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根治城市内涝顽疾。

  仇保兴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海绵城市规划与智慧水务是协调海绵城市各单元有效运行的两大系统工程,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层次LID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动系统创新,而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测评并给予奖励引导尤为重要。

  “中国绿城”广西南宁市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城市节水突出贡献奖”、“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南宁市长周红波称,南宁正着力打造打造“中国水城”。南宁赞同让城市的水循环回归自然,积极探索海绵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