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内三度降息 央行称不是中国版QE
5月10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幅度为0.25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央行权威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货币政策调整有助于稳增长,惠及实体经济,不应该理解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
不少经济学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二季度经济企稳压力仍然很大,从目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来看,及时降息符合市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在稳增长的政策组合拳中,降息能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能起到促进投资、扩大消费的效果。发改委和地方近期消息显示将推出新一批重大工程包,降息将有利于项目尽快落地。
7个月内为何第三次降息
这是7个月内以来,央行第三次降息,前两次降息分别为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本轮降息自5月11日起,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
在金融市场圈里,央行被金融机构称为“央妈”。由于本次政策宣布正处母亲节,有市场人士向本报记者戏称,“从传言到准时降息来看,再次印证了,央妈是亲妈。”
当然,是否降息与母亲节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此次降息的原因和力度,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2015年一季度以来经济运行所面临的下行压力、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都决定了通过名义利率适度下调以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实际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客观需要,以此稳定实体经济运行预期。”
“从宏观层面上看,其主要动因是,由于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必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利率、稳定投资增长的目的。如果名义利率不降,在通胀率明显下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由于实际利率上升而导致货币条件被动紧缩的局面。”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向本报记者解读此次降息时称。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生产价格指数)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增长1.5%,环比降低0.2%;PPI同比下降4.6%,环比降低0.3%。PPI维持低位说明工业通缩形势严峻。
“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针对本次降息,央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就最近形势来看,首先是政治局会议确认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次是上周发布的进出口数据低迷(4月份进出口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下降6.2%,进口下降16.1%),以及低于预期的PPI也证实了目前经济形势的确不乐观,而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统计的金融机构平均利率也没明显下降,因此央行在此时降息是必要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就货币政策本身而言,在本次政治局会议上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强调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章俊表示,这透露出央行在继续降准降息的基础上,会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
与QE有本质区别
马骏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不应该将这次利率下调解读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一些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是在政策利率接近于零,而实体经济又面临衰退的背景下采用的非常规政策手段。
他认为,在中国不存在零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约束问题。从流动性创造机制来看,中国也有使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其他常规政策工具的空间。这些工具足以有效地调节流动性供给,保持货币与信贷的平稳增长。这些政策工具在中国的使用仍属于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与发达国家的QE有本质的区别。
近日来,关于地方政府债置换的种种猜测在市场内流传,央行此前也明确表态:“没必要直接购买新发地方债实施QE。”市场纷纷猜测央行或将通过定向降准向银行发流动性,然后用于购买地方债。
陆磊向本报记者表示,利率政策仅仅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对预期的引导还需要财税、产业、区域政策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进行引导,仅有融资成本降低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融资的有效需求,以实现金融资源存量和增量的优化配置。
他同时表示,利率政策引导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还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激励金融创新的法律发挥加以配合,如扩大直接融资占比,发挥金融创新在企业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降低经济部门对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过度依赖,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中长期的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目前企业融资成本还相对较高,降息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他预测,在本次降息之后,央行还将配合进行降准。
今年2月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对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进行着预调微调。章俊认为在三季度末之前,央行还将保持目前每月降息或降准一次的频度。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条件已成熟
央行在降息的同时,还将本次存款利率上限直接从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5倍。
马骏对此表示,其主要考量是防止“诱导性上浮”。如果仅仅将上限扩大到1.4倍,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银行就可能被“诱导”到这个上限,对本来已形成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产生不利影响。
在他看来,将上限直接调到1.5倍,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更有可能降低一些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冲动。
“我估计,由于当前流动性充裕,通胀率和市场利率都趋于下行,大部分金融机构不会用足这个1.5倍的上限。”马骏说道。
存款利率上限扩大,是否对银行利差有所影响?
“对银行而言,首先这次是对称降息,客观上对银行利差没有明显影响,但同时由于扩大了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在目前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这就对银行造成一定冲击。”章俊向本报记者称,目前看来影响程度相对有限,因为考虑到资产端的收益能力,不会都“一浮到顶”。
章俊向本报记者透露,最近银监会也考虑在弱化“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因此银行高息揽储的动机也会有所下降。
央行将利率浮动区间扩大至1.5倍,按1年期定存,如果上浮到顶,定期存款利率为3.375%,高于前次降息上浮到顶后的3.25%。
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债券和同业拆借市场非常接近完全的市场化定价,人民币贷款利率也已于2013年7月放开,银行资产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任务基本已经完成,存款利率被管制是利率市场最后一环。
业内普遍预计未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为:存款浮动区间扩大、有序放开面向个人的可转让存单、放松长期定存利率上限、放松短期限定存利率上限。
总体来看,本次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可以说,从存贷款市场情况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陆磊向本报记者证实了市场的猜测,他表示,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公布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甚至全面取消浮动区间塑造了微观体制机制保障:一方面,在确保存款人存款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定价空间,使市场供求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