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陵考古项目完成田野工作 7座靖江王陵露真容
航拍昭和王陵清理后,陵墓、享殿、神道、内外陵墙的结构清晰可见,这也是明代王陵的基本建筑基址。(资料图片)
一座座百年陵园渐渐重现在人们眼前,这其中少不了工人的辛勤劳作。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龚亮勇 杨亚 见习记者吴思思 文/摄)桂林城东侧的尧山,安葬着曾经藩据桂林的十一代靖江王。历经600年风雨,这些陵园的建筑大多墙垣坍塌,被掩埋地下。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被复原的庄简王陵揣测它们的肃穆与雄伟。
2012年10月,靖江王陵考古、发掘、清理项目正式启动,考古工作者的脚步再次踏响这片静谧的山冈。日前,靖江王陵考古项目基本完成田野工作(即户外的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并通过自治区文物局验收,获评最高等级A级。
历时2年半,考古工作者也为公众首次揭开了7座靖江王陵的历史面纱。
7座王陵重见天日
23日下午,尧山。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业务科科长张阳江爬上一个土丘,指着一处新开掘的土坑说:“这就是二代靖江王悼僖王陵的内墙拐角。”1米多深的土坑里,一段石板垫底的墙基被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来。
封土堆前,一块平地上铺排着地砖,并整齐分布着带有圆形凸起的石块。“这些石块是悼僖王陵享殿的柱础。据此可以判断,这个享殿长30多米,为3进5开间的建筑。”张阳江说。
建造时间最早和占地面积最大的悼僖王陵又被称为靖江王第一陵。此前,考古界和学界推测其占地面积为315亩。经过此次发掘、勘测,其实际占地面积要多出48亩。
此次靖江王陵考古项目涉及昭和王陵、温裕王陵、安肃王陵、悼僖王陵、怀顺王陵、宪定王陵和荣穆王陵等7座靖江王陵。考古工作者通过挖掘清理,将掩埋在土层之下的这7座王陵的陵园建筑基址展露出来。剩余4座王陵,因已复原、修整或被民坟覆盖等原因,不在此列。
此次项目是靖江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期基础性工作。项目领队、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韦革说,在获得完整考古信息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进行最小、最少的发掘清理干预,尽可能保留遗存最大、最多的原貌,为以后的展示、研究及利用作最原始的资料存储。比如昭和王陵的外陵墙,只需要了解外陵墙与陵门的结合、外陵墙的转角位置及构筑方式,不对周长500多米的外陵墙进行全部考古清理。保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未来人们参观时仍能看到最真实的遗存保存状况。
“此次考古工作以满足考古遗址公园展示需要为主,不对地宫进行考古清理,也是便于以后的完整展示。”韦革说,相同类型的地宫此前已清理了3座,分别是安肃王、康僖王、宪定王地宫。其中康僖王地宫已由靖江王陵博物馆邀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恢复原貌的修复。
刷新对靖江王陵认知
此次发掘清理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工作量巨大。考古工作者的辛苦和付出,换来不少令人瞩目的新发现。
与坐落北京郊区的明十三陵不同,桂林靖江王陵的陵园相对独立。但这次考古、发掘、清理工作中,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个例外。四代靖江王怀顺的陵园修筑在二代靖江王悼僖陵园的一角,且爷孙俩共用两段外围墙。
对于这一现象,张阳江分析,怀顺英年早逝,还没有来得及继承王位,因此以世子的身份安葬于悼僖陵园内。怀顺的儿子继承王位后,为父亲追封了这一谥号,并将后逝的母亲与其合葬一处,进行了二期修建,由此形成了另类的“园中园”格局。
在寻找怀顺陵园的外墙时,考古工作者在土层下意外找到了奉祠的柱础。经过清理发现,这里曾是一个有着2250多平方米的三进院落,左右对称各有3间厢房,后面还有大殿。遗址内还留有很多曾经的生活印记,舂米的石臼、排水沟、蓄水池、修缮房屋的备用瓦片都表明了奉祠内曾有人长期居住。
“经考据,这里曾是悼僖王奉祠,主要用于大规模的家族祭祀活动。”张阳江说,这也是首次发现靖江王陵奉祠遗址,为将来研究靖江王陵以及改变过去的一些认识提供了珍贵的实证和新的研究方向。
纵观11座靖江王陵,前期王陵按规制逐一葬入,后几代的陵墓却另外选址,各自营葬,且朝向不一。据考古专家推测,可能是由于第十任靖江王绝嗣,混乱的王爵传袭让原本没有资格承袭王爵的人坐上了王位。出于“重发新枝”的愿望,后几代靖江王都想另辟陵园疆界,留待子孙。
与占地363亩的二代靖江王悼僖王陵园相比,十一代宪定王陵园只有11亩,十二代荣穆王陵园不到10亩。其中,荣穆王陵园结构一改其它靖江王陵的“回”字形,为没有内陵墙的“日”字形。在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清理过程中,荣穆王整个陵寝建筑不见琉璃构件,只有素烧瓦件,为靖江十一王陵仅见。厢房、享殿也不像其他靖江王陵一样用了当勾、滴水等精致的龙纹瓦件,只使用小青瓦。
陵园不再那么奢华,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关联。“进入后期,靖江王的家族非常庞大,而王族子弟又不能经商、科举,朝廷拨付的俸禄就显得捉襟见肘。加上明王朝走向衰亡,财政吃紧,靖江王已经无力进行宏大的陵园建设了。”张阳江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