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绿色产业扶贫记

30.07.2015  12:00

又种“叶子”又种“花” 绿了山头富农家

——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绿色产业扶贫记


隆林群众在曾经的石漠化山头采摘金银花。

  山腰种桑叶、山顶种茶叶、“秃山”种金银花……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又种“叶子”又种“花”的方式发展绿色产业,使当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2011年至今年6月底,该县减贫11万人,每年扶贫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走出一条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扶贫新路。

  1

  山腰种桑 鼓了腰包

  “现在刚种3亩,下半年争取扩大到20亩!”7月25日,刚从地里采桑叶回来的新州镇贫困户韦春福对记者说。今年首次种桑养蚕,第一张蚕就让他赚了1000多元。

  在隆林,像韦春福这样通过绿色产业尝到甜头的贫困户不少。

  2011底,隆林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为契机,紧紧抓住自治区对口帮扶的机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带动,项目拉动,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农民在干旱少水的山腰坡地发展一年种多年收的桑树。

  同年,该县引进了浙江丝绸企业到隆林开办丝绸公司,负责投资桑苗、蚕苗、蚕竹赊给农户,并与农户签订每公斤30元以上的回收保护价协议。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保价收购,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又提高生产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该县桑蚕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共15个乡(镇)60多个村4000多农户种植桑园面积3.86万亩,注册种桑养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今年1至6月,全县共养大蚕1万多张,产值1500多万元,预计全年蚕农收入4000万元。

  2

  山顶种茶 有机畅销

  “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这便是隆林山区的真实写照。

  隆林属高海拔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是茶叶生产的极佳生态环境。该县立足自然优势,走基地、龙头、科技、市场的茶叶规模化经营之路,进一步改善高海拔地区的经济现状。

  德峨镇三冲村村民熊梅奶,由于家中劳力少,她把自家的10多亩山地流转给隆林三冲茶业有限公司,公司聘她负责管理自家山地的茶园、采摘茶叶,每年收入6万多元。

  目前,该县在高海拔的德峨镇三冲、新州镇那谷、者浪乡千金建立了3个千亩以上规模连片种植示范基地,成立两家茶叶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优质茶叶产业。

  今年,该县茶叶种植1.02万亩,其中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茶园2000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茶园3000亩。鲜茶总产量1290.6吨,产值1900余万元。干茶产量307.28吨,产值2500余万元。“三冲红茶”系列产品荣获全国首届“国饮杯”茶叶评比红茶、绿茶一等奖,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翅东”牌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茶叶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

  此外,为保护好分布范围总面积为3.6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根据境内的德峨、猪场、金钟山、者保等乡镇野生古茶树的生长分布情况,将连片野生古茶树分布的区域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并制定野生茶保护条例、设立专门机构对野生茶树种进行管理和保护,有序开发。

  3

  “秃山”栽花 石漠发家

  植被稀少的石山,被隆林群众形象地称为“秃山”。石漠化问题,是隆林开展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如今,每到夏季,驱车行走在桠杈镇忠义村的路上,原先秃顶裸身的石山,如今披上绿纱开出“金花”。本来“面目狰狞”的岩石被翠嫩柔软的金银花轻轻“搂抱”。

  忠义村原来人地矛盾突出,是典型的石漠化村,群众只能在石山旮旯里点种苞谷,向来穷得叮当响。为了增加石山区农民收入,该县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靠山吃山,由政府提供免费金银花苗木,发动群众在石山地区种植经济作物金银花。

  经过不断试验总结,金银花对治理石漠化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村种植1.1万多亩,其中成收面积就达8千多亩,每年金银花收入户均万元以上。

  金银花在石漠化地区种植取得效益后,该县又投入资金,培植200多万株苗木在被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试验区的德峨镇龙英、常么、弄杂、德峨等4个行政村97个自然屯种植,既治理当地石漠化,又让群众有可观的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