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的芦山思路:践行地方负责制

20.04.2015  20:11

  四川“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新建成的白伙新村。(资料图)张浪 摄

   (科学重建·芦山新模式)震后重建的芦山思路:践行地方负责制

  中新社雅安4月20日电 (徐杨祎 贺劭清)四月的雅安,草长莺飞。时光荏苒,两年前今天发生的芦山地震留下的伤痕已逐渐消退,雅安人从“废墟”中走出,自力更生建设新家园。

  截至4月5日,雅安全市纳入总规的2160个项目累计完工1362个,累计完成投资478.8亿元人民币。

  震后两周年之际,芦山震区已发生了巨变。在中央和四川省的支持下,坚韧的雅安人探索出一条震后重建的新路子:“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

  早在地震发生后三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同时引导灾区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三个月后,中国官方及时出台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四川省人民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

  作为震后重建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四川省再一次遭遇“大考”。此前在汶川地震重建中累积的经验很快被因地制宜地运用到芦山震区。

  当中,“先治坡,后置窝”成为一大典型。先治理好具有极大隐患的地质灾害区域,再进行规划重建住房。

  “冷木沟就像悬挂在宝兴人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中共宝兴县委书记韩冰曾作出如上表述。芦山震后,紧挨着县城的冷木沟里藏着数百万方物源,沟旁山体松散。为最大程度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总投资1.75亿元的综合治理工程于2014年底全面建成。

  已担任冷木沟地质灾害监测员8年的刘万淑说,今年夏天可以放下那根紧绷的弦,睡上一个安稳觉了。

  芦山震后重建,实现了举国援建向地方负责制转变。四川官方构建起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并结合雅安实际情况,调整已编制好的规划,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如,总投资6000万元的天全县沙坝大桥因建设内容与雅康高速重复而取消,取消投资1810万元的荥经县党政机关综合楼和1210万元的名山区行政综合大楼……调整和节约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向了民生项目或震后农业产业重建方面。

  除借鉴汶川震后重建经验外,四川官方还安排该省德阳、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泸州6市,对口援建雅安市芦山、雨城、天全、名山、荥经、宝兴6个重灾县区。同时抽调有丰富重建经验的官员、技术骨干前往震区任职。

  在芦山震区探索出的这条重建思路中,充分发挥震区群众自主性、积极性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震区232个新村聚居点中,都有一个“自主重建委员会”。而随着农房重建工作的全面完成,232个委员会正向负责环境政治、产业发展、安全巡查的“自主管理委员会”转变。

  两个月前,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村民罗国志通过抽签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这栋两层高的小楼是“自主重建委员会”成员们一天天看着修起来的。“我们80户人投票选出‘自建委’,他们就代表我们参与新房的规划设计、资金管理、质量监管。”罗国志说,“在这里房子怎么建、怎么管,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