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1+6"人才政策引各方关注 青年学子坚定留邕信心

03.09.2018  14:06

  人才的汇聚离不开知识的浓度和政策的温度。8月30日,南宁市正式对外发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简称“1+6”人才政策,详见本报8月31日04—07版),新出台的“1+6”人才政策打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青年学子渴望挑战自我

  8月31日,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的重要活动之一,第六届“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如期举行,在当天的人才政策宣讲会上,1+6人才政策如同一颗“定心丸”,让不少学子坚定了回乡就业的信心。

  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李健涛对家乡南宁很有感情,“当前很多城市都意识到了人才的价值,纷纷出大招抢夺人才,据我所知,‘1+6’人才政策是南宁历年来支持力度最大的。”李健涛从中看到了南宁求贤若渴的态度,尤其是专门出台了扶持青年人才的政策。

  例如,对新引进至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企业或机构并签订3年及以上服务协议的青年人才专门给予生活补助,而李健涛作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按服务年限每年获得2万元生活补助,最高将发放10万元生活补助,这让李健涛更加重视回乡就业的机会。

  “1+6”人才政策同样让外地学子增添了留邕发展的信心。来自湖南的南宁高校毕业生王泽正处于择业期,他没有选择回乡而是留在了南宁,“南宁要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我相信只要是有实力、有自信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在这里拼一拼”。

  政策落地助推企业发展

  “1+6”人才政策分层分类精准系统引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南宁北部湾人才金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特别关注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有关的政策,例如引才举荐“伯乐计划”,对引进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相应的奖励。

  此外,政策中还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王超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一流的人力资源企业会加快落户南宁的步伐,更好地推动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人才选择来邕发展,最基本的肯定是待遇问题,比如薪资、住房等。”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贺圆圆表示,2015年时,为了南宁地铁一号线顺利运营,集团从外地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并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在贺圆圆看来,待遇留人是让人才安心工作的基础,之后才能逐渐从精神角度留住才人。

  贺圆圆注意到“1+6”人才政策从生活安居待遇、安居实物保障、子女教育入学、医疗优诊等各个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贺圆圆表示,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今后将在吃透政策的同时,通过打造企业文化、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各方专家关注平台建设

  “1+6”人才政策对各类人才的支持资助范围主要限定为南宁市重点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引进培育的人才,足见南宁市集中有限财力大力支持引进培育产业发展所需“高精尖缺”人才的决心,不少在南宁工作和生活的各行业专家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申能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华认为,人才需要的是能够一展所长的平台。“以前,我遇到不少海外人才带着自己的项目来南宁学习和交流,但他的项目所涉及的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没有适宜发展的环境。”杨华遗憾地说。

  令人振奋的是,“1+6”人才政策提出搭建“六大平台”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承载力,将重点在优化产业,补齐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短板上下功夫。南宁市第九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副院长霍力十分认同人才应该放到合适的位置,尤其是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用人单位更要善于用人,比如从发掘人才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培训、传帮带以及参与项目的方式,提高人才学习积极性,激发内心不断向上的动力。

  “一个城市要吸引高层次人才,除了创造优良的物质生活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之外,关键是营造宽松宽容的人文环境。”自治区优秀专家、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庞波认为,创新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人才拥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庞波寄语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若想成长为一名有创造性、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关键是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专注于自己热爱之事,因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抵达最终的目的地,实现心中的梦想。

编辑: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