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非遗工作者探访南宁非遗保护成果

26.03.2015  11:24

    新会书院邕剧展示中心给各地市非遗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莫俊  摄

    《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工作人员用巨型毛笔写字。  (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邕剧在南宁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莫俊  摄

  一唱三叹的邕剧,手法神奇的壮医经筋疗法,优美动听的壮族山歌,震天响的马山会鼓,热闹火爆的上林二月二春社……3月19日至21日,2015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进修学习班(简称广西非遗保护人才进修学习班)体验式课程在南宁进行,来自全区各地市的70多位非遗工作者赴南宁市区、武鸣县、马山县、宾阳县、上林县等非遗传承基地探访南宁非遗保护成果,感受首府南宁灿烂多姿的风土人情。记者了解到,南宁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活态传承和传承常态化的工作经验,获各地市非遗工作者点赞。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朱凤立也表示:此次体验式课程让学员增加了文化自信心和非遗保护的责任感。

  活态传承亮点多:古色古香听邕剧  山歌走进校园

  体验式课程的第一站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19日,各地市非遗工作者来到新会书院,参观邕剧展示厅,观看邕剧折子戏表演。这种静态的邕剧实物展示和动态的邕剧演出,让参与者领略到南宁传统戏剧承载的文化精髓。柳州市文新广局非遗科负责人韦婷婷告诉记者,这次参观令她感受最深,新会书院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邕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南宁把两者结合起来,设立新会书院邕剧展示中心,让邕剧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令人眼睛一亮。“在古香古色的书院听邕剧,有种穿越的感觉。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同样,壮族山歌、马山会鼓等非遗项目也在南宁市各县区以活态传承的形式得以保护和发展。在武鸣县庆乐小学,学生们表演了原生态壮族山歌、南宁多声部民歌、壮族民间童谣等节目,让各地市非遗工作者在“歌圩”中感受壮族山歌的魅力。韦婷婷认为:山歌在全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山歌进校园活动在学校设立传承基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到山歌文化,这是传承山歌的有效做法。“据我了解,南宁市山歌进校园活动开展得火热,我们柳州市也有鱼峰歌圩和山歌进校园活动。两市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推广山歌传承的经验。”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才泽则认为,山歌进校园活动,南宁市走在全区前列。“我们在武鸣参观了解到,当地是壮语地区,加上山歌氛围浓厚,专业老师比较多,因此山歌进校园活动做得比较好。虽然我们河池市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还缺少专业师资力量。解决这一短板,需要向南宁学习。

  常态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探访大罗毛笔制作技艺  走进传统二月二春社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不能“节日闹一闹、平时静悄悄”,南宁市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常态化”,并取得有效成果。宾阳县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传统技艺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宾阳,大罗毛笔制作已经形成了产业,并通过老艺人带新人的传承方式,让这一手工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吴才泽和梧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欧佩琼在接受记者采访,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考查《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的感受。吴才泽告诉记者,当地老艺人向他们展示了一支巨大的毛笔,“笔杆长超过2米,笔芯最长的也达1米,整支笔净重25公斤。而且,工作人员还现场用这支毛笔写字,用这么重的笔写字简直就是一项民间绝活,令我们大开眼界。”欧佩琼则表示,传统手工艺传承难就难在缺乏后人,“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坐下来学习传统手工艺,而大罗毛笔制作形成产业,培养了许多新的手工艺艺人,使传统手工艺再次焕发新活力。这个做法值得肯定。

  同样,上林县的二月二春社也在常态化传承中形成良性循环。上林县木山乡二月二春社是盛大的民俗节日,也是广西境内屈指可数的大型庙会之一。各地市非遗工作者在木山乡考查当天正值农历二月初二,大家在热闹的庙会中体验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据了解,二月二春社的活动内容包括斗牛、斗狗、斗鸡、山歌对唱、打陀螺、拔河、甘蔗王挑战赛等10多个项目,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情吸引了约3万名本地民众及游客参与。欧佩琼说:“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非常有趣。每一个活动地点都人山人海,我们都挤不到前面。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朱凤立表示:木山乡二月二春社是长年由群众自发举办形成,加上有关部门的引导,传承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这个做法值得推广。吴才泽也表示:“河池地区也有类似的民族民间节日——蚂  节,群众参与性也非常高。下一步,我们将与南宁方面联系,交流传承、保护节日以及民俗活动的各种做法和经验。”

  南宁多渠道开展非遗工作效果好:挖掘本土非遗宝藏  建设非遗传承基地

  此次非遗体验式课程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协办。把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培训课程,是自治区文化厅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

  记者从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成立以来,多渠道开展工作,挖掘本土非遗宝藏,申报工作全区领先,同时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多层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非遗培训交流活动等,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据了解,2014年南宁市《粤剧》《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壮族三月三》3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占全区入选项目的25%;《壮族服饰制作技艺》《横县壮族三相圩逢》等34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2014年8个非遗传承基地在广西壮医医院、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等挂牌,其中广西壮医医院非遗传承基地的设立是南宁范围内医学类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的第一次挂牌。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进修学习班体验式课程的进行,为我市与区内各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搭建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将促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迈上新台阶。2015年该中心的工作重点包括建设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推进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南宁市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加强非遗领军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广西粤剧百年图史》《南宁壮族刺绣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壮族迪尺——南宁传统体育、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等方面,继续多渠道推进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编辑:蒋卫

南宁市2017年春季主体班开班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胡光磊)3月20南宁新闻网
南宁质监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调研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杨玲 通讯员 黄南宁新闻网
2016年广西教育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陈媚 通讯员 冉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