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模式“开花” 龙州织娘织出美好生活
织娘们正在织锦。 南国早报记者 雷小琴摄
南国早报记者 雷小琴 实习生 韦尚鑫
每当夜幕降临,龙州县双蒙村村板池屯(因为那里的姑娘人美手巧,又被四邻称为美女村)里,“咔咔咔”的织布声不绝于耳,美女村的织娘们正在飞梭走线织壮锦。令人惊喜的是,这门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壮锦技艺如今添加了时尚元素,走进了都市人的生活。织娘们也从织锦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成为“非遗+扶贫”项目的受益者。1月25日晚7时,广西博物馆、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相关人士到龙州美女村壮锦生产基地看望织娘们,给他们送去了新春的慰问。
“非遗+扶贫”带动村民致富
织壮锦在板池屯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被列入崇左市壮锦传统技艺非遗保护名录。通过传承人传帮带形式,吸引更多的织娘们加入织壮锦行列,从以往织壮锦的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42户。
2016年,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进驻板池屯与织娘们合作,由公司统一培训,统一设计壮锦图案,统一提供原材料,统一销售,织娘们负责为公司编织壮锦,按件计酬,两年下来,织娘们收入多的每年达到7000多元,少的也有1000元左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目的。
美女村有42户妇女参加织锦,其中的18户织娘家庭是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这两年来利用空闲时间编织壮锦增加收入,一年中,织娘获得的总收入达到11万多元,18户人家全部实现脱贫。
73岁老奶奶成为“织锦状元”
73岁的李燕芬不仅是美女村织娘中最年长的,还是村里的织锦“状元”。1月25日晚,她像往常一样,坐在竹笼机上飞梭织壮锦。听闻有慰问人员来村里后,李燕芬立刻放下手中的壮锦,小跑下楼,看到慰问人员,李燕芳笑开了花,热情地把他们请到屋里来。
“我现在一年能赚7000多元,儿孙们的学费、生活费我一个人都可以承担!”李燕芬笑着说。
美女村的年轻姑娘大多外出打工,42户织娘中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忙农活、带孩子,闲暇时拿起梭子来织锦。过去,她们只能问孩子们要零用钱,现在通过织锦获得收入后,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美女村成为国家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去年6月21日,由广西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之壮锦培训班开班典礼暨壮锦基地授牌仪式”在美女村举行。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介绍,这一帮扶模式前期组织免费的技能培训,后期由相关企业负责作品回购和市场销售,并进一步带动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以实实在在的文化和经济效益吸引着当地村民的加入。
可喜的是,2018年7月,龙州美女村壮锦生产基地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扶贫办确定的(全国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既传承了壮锦织锦技艺,又助力了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