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离婚”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近日推出为期一周的离婚预约期,从而“留给夫妻足够的冷静和思考时间”,以期降低离婚率。“我们昨天就成功劝和了8对夫妻。”该区政府服务中心婚姻登记中心副主任高毅对这项制度颇感欣慰。(5月7日 中国新闻网)
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状态,婚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愿人长久”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然而,在社会流动迅速、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下,离婚现象层出不穷。“限号离婚”也好,“预约离婚”也罢,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走出“轻率、糊涂”离婚的误区,在“离与不离”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有着良善的初衷。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离婚不仅意味着法律意义上契约关系的结束,也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家庭生活共同体解体。“限号离婚”和“预约离婚”都有一个潜在的价值预设即“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的坏事”,二者都有一个隐伏的逻辑推理即“离婚源于意气之争”;这两种观念尽管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却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风险。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离婚依然被认为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离婚者被塑造为一个“失败者”和“无能者”形象;离婚者被认定在性格、能力、财富、社会交往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与缺陷,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这样标签化的“先入为主”,既让那些打算离婚者面临着“道德捆绑”的困境,也让那些已经离婚的人们遭遇某种程度上的偏见和社会歧视。
离婚率连续10余年递增,说到底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面对一段不满意、不幸福的婚姻,人们不愿意像前人那样委曲求全地求得婚姻关系的延续,而是勇敢地表达利益诉求,主动结束一段不如人意的婚姻。
从道德价值上看,为他人着想的“预约离婚”颇有人情味;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上说,将欲离婚者看成盲目、冲动的“非理性人”,人为设置“离婚门槛”的做法,尽管用心良苦,却有着越俎代庖的嫌疑。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盲目型离婚越来越少;即使出现了盲目离婚,男女双方依然可以通过重新登记结婚的方式来重建婚姻关系。
每一段婚姻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爱与痛;作为利益相关者,即使男女双方的婚恋观不成熟,也要由他们自己“买单”。说到底,在法律框架下,成年人必须学会去经营婚姻,必须学会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离与不离,都需要他们为自己的决策支付代价。就此而言,“预约离婚”看上去很美好,却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离婚现象。(杨朝清)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