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连续报道之二:预警预防 有备无患——广西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纪事

25.11.2015  15:23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多亏大喇叭预警啊!”6月14日上午,站在刚倒塌的房屋外,村民虽然及时逃生,仍然心有余悸。柳江县穿山镇定吉屯村村委会主任刘茂专介绍说,是日前夜,村里大喇叭突然响起,播报暴雨将至,提醒村民赶快撤离危房。 

  此前,柳江已经遭受过一场暴雨。13日清晨,该县气象台值班人员发现,南北强降水回波大有“包抄合围”柳江之势。相关预警很快发出,不久北部山区果然大雨倾盆并向南蔓延。 

  “强降水还会来。”是日15时,县气象台分析得出结论,当即发布强降水预报。18时许,暴雨再度袭来,县内穿山镇和华侨农场24小时降雨量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 

  防御此次强降雨过程中,柳江县气象局共发布暴雨、雷电等预警信号10次,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气象预警大喇叭等渠道向县委县政府、防汛指挥部门、乡镇气象信息员发送气象信息累计1000余条,电话服务40余次。县气象局每小时发一份最新雨量统计至防汛办,并实时提供趋势预测。县政府及时部署,多部门联动配合,积极有效地组织应对。民政部门统计,全县先后紧急安置转移1402人,无一人伤亡。 

  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服务受到市、县领导肯定和赞扬。柳江县县长田雯说,气象部门主动服务,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使受淹村民及时安全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取得“雨大灾小”的好效果。7月17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到柳江调研,也对气象服务予以肯定。 

  今年入汛以来,广西暴雨过程频繁,局地强度大,先后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受1个台风影响,各级气象部门及时有效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广西受洪涝、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较重,农村更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带。近年,我区气象部门加强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和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短期气候趋势的预报预测,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超前度和精准度;还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科普宣传,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为气象防灾减灾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以来,广西得到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支持,在马山、灌阳、陆川等8个县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每个实施县均成立领导小组,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办法,并组织了认证工作;完成了暴雨风险普查,开展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现了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所有行政村。 

  目前,广西应急气象频道和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正在建设,并与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手机短信、电视电台插播、电话、大喇叭、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手段,实现一键式多渠道发布。广西广电部门也整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建设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村级的应急广播系统,已经在龙州、那坡两地试点,可实现卫星、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数字中短波、第三方通信网络(如手机)等多通道传输。 

  去年2月开始,我区建立重大气象信息向党政主要负责人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接到重大气象信息和重要汛情旱情报告后,立即亲自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必要时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这是国内首次以法规形式规范党政“一把手”对重大气象信息处置工作。自治区气象局以此为契机,在全区建立起报告有序、处置有规、保障有力的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2014年以来,区、市、县三级共启动重大气象信息报告655次。各级党委、政府根据重大气象信息迅速行动,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应对17次大范围暴雨天气和“威马逊”“海鸥”2个强台风的袭击,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 

  近年气象部门还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建设作为为农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加大投入力度,撑大人工影响天气这把“保护伞”。2012年以来,中央、地方共投入人工影响天气经费5500多万元。2015年度全区累计增加降水约61亿吨,防雹保护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区内没有发生冰雹灾害,有效缓解旱情、促进春耕春种、增加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转载自《广西日报》2015年11月18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