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非遗文化精品首次亮相南宁 呈现丝绸之路文化

15.05.2017  15:28

  岁月流逝,沧桑更替,悠远的古道孕育出璀璨的文明硕果。5月18日至7月17日,由南宁市博物馆和民族文物宫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首次在南宁展出,共展出146套270余件代表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

  带着对丝绸之路的向往,记者昨日提前探访了正在布展的展厅。此时民族文物宫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13个从北京运达南宁的展品箱陆续被打开,一件件精美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

  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从长安城启程出使西域,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开通。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内涵的不断拓展,形成了以沙漠、草原、海上干线为主的网状交通系统,并在唐代达到鼎盛。

  作为当时世界上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通道,丝绸之路实现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并因此促进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浸透着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厚重情感,更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于5月18日正式开展,届时将通过146套270余件展品,集中展示陕西、河南、山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西藏等中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层面呈现丝绸之路多彩灿烂的文化。

  精美展品抢先看

  西藏清代“七珍八宝”银镀金曼达

  西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起,西藏就通过唐蕃古道及青藏、川藏、滇藏茶马古道等古商道、驿道等与北方和南方两条丝绸之路相连接。西藏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连接丝绸之路主干道和南亚次大陆的桥梁。

  目前,西藏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项。这件清代“七珍八宝”银镀金曼达是藏传佛教供器,曼达盘上有七珍八宝,代表着世间一切珍宝。金银器是西藏日喀则传统的工艺品,主要包括装饰品和生活用品。当地的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习基地。

  内蒙古清代嵌珐琅铜饰包鲨鱼皮马鞍

  如今的内蒙古,曾是古时草原丝绸之路东段最为重要的起点。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高原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特别是在元代的交通呈空前之势,为草原丝绸之路开辟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目前,内蒙古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2项。这件鲨鱼皮马鞍制作精湛,选材珍贵,寓意着幸福安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蒙古族代表敬献给中央领导人的礼品,而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更是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延续至今。(记者 陈蕾/文 赖有光/图)

编辑:石笑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