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增长;在全市范围内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提升,达到8件,进入全国中等水平行列……在市科技局谋划的“十三五”发展蓝图中,“创新”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关注民生科技、强化科技合作等几大方面提升南宁市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谋划“十三五”科技发展新思路。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的各项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南宁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将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创新打造南宁市经济增长新引擎。大力支撑新型工业、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突破,推进创新城市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高新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富士康、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的研发机构的能力提升建设,培育其升级为国家级研发机构,辐射与示范带动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建立和完善一批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以企业市场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增长,达到60%。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市科技局还将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区域创新的技术、知识、中介、人才四大体系。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广西(南宁)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兴消费服务业,提高区域物流综合服务的科技含量,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水平。
此外,完善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实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引培计划”和中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大力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充分利用各类科技项目、平台、基地对中青年人才进行支持。
加强专利保护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保持“十二五”期间专利创造高速增长态势,继续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完善专利资助政策,促进专利量质齐升。积极推动专利运用,加大专利质押融资工作力度,鼓励企业等以转让、许可等方式运用专利成果,促进专利商用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多措并举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提升,达到8件,进入全国中等水平行列。
“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还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落脚点,加快在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产品和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加强生态环保与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科技进步,提高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技术水平,强化食品药品与公共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合作 打造开放合作新格局
在科技合作方面,市科技局坚持“引进来”及“走出去”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战略,强化主要面向发达地区的国内科技合作,深化主要面向东盟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开放新格局。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科技合作模式,以多种方式扩大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采取更为灵活、柔性的政策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围绕南宁市重点和特色产业技术领域共建国际联合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吸引国外境外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南宁市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与应用。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科学谋划,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等行列,重点领域科技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