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翻了!不起眼的麦秆在她手上变成精美的花篮(图)

19.04.2018  14:47

美! 普通麦秆在她手上变成花篮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梁如雪  文/图

现在,黎奎鲜还自己开发了一些麦秆编织的小物件。

核心提示

4月1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一项非遗推广活动上,一名65岁的妇女将自己手工编织的麦秆花篮摆上了展台,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哇,手工好精细!“围观的人们忍不住赞叹。花篮的主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奎鲜,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麦秆花篮技艺,40年来,靠着一双巧手,她将不起眼的麦秆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篮。

入门:

削竹条、算比例全靠经验

在百色德保一带老一辈人眼里,麦秆花篮制作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尽管大家都知道早在明洪武初年,这种麦秆制作的花篮就已经在德保一带流传,并且成为当地壮家人过生日、办婚事都要互赠的一种庆贺礼品。但是这个麦秆怎么挑、花篮怎么做,大多数老百姓都不太懂。

也许是受祖辈‘老技艺不外传’的影响,很多懂得编麦秆花篮的老手艺人总是非常保守。制作花篮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让外人‘偷学’。”那时候,黎奎鲜每次去外婆家串门,总遇到姨妈“偷偷”编花篮。

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姨妈制作花篮的时候没有刻意避开黎奎鲜。“姨妈知道我非常渴望学到这个技艺,她也自觉年龄大了眼神不好使、手也不灵便了,得有人接班。”就这样,二十出头的黎奎鲜跟着姨妈,开始学习麦秆花篮的制作技巧。

看着轻巧做起来难。做这个手工活,没有什么捷径可言,所有的骨架、外形、比例,全靠经验来完成。学习初期,最基本的削竹条,就让黎奎鲜吃尽了苦头。“花篮需要用削成条的竹片打框架,这个竹条厚一点不行、薄一点也不行,几根竹条还要比例合适,做出的盖口、底座才能严丝合缝。”倘若竹条削得厚了一点,弯不出完美的弧形还略显生硬,太薄的竹条则一弯就“咔嚓”了。黎奎鲜不知削坏了多少竹子。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麦秆终于在她的手中变成了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