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南宁的儿子
“黄大年,1958年出生,南宁人……”这是他生平简历的第一句话。是的,他是南宁的儿子,更是南宁的骄傲。
5月26日晚,广西地矿大院内,黄仙荣老师家里的电视正播放着焦点访谈《以身许国 叩开地球之门》,讲述黄大年的先进事迹。年逾八旬的黄仙荣老师,还有她的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圈又红了……他们是黄大年的初中班主任和同窗。
在他们的记忆拓片里,记者试图追寻一个更立体的身影。
从小在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也许比想象中更早,一颗生命力蓬勃的科学种子在黄大年心里悄悄埋下。
因为父母都是地矿系统的,黄大年最早就读于南宁市地质局幼儿园。如今满头白发的那伟老师,正是黄大年的幼儿园老师。恰好,她当晚也在黄仙荣老师家做客。“虽然50多年过去了,但是因为大年的母亲也是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所以我对大年印象深刻。当年的他胖胖的小圆脸,很可爱。他们是很有家教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他的教育很严格。”那伟老师说。
那伟老师的话也得到印证。黄大年曾接受过媒体采访说,从懂事开始,他便受到父母的引导,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三钱”的事迹、人才发展对国家的意义、科学家对祖国的忠诚占满了他的记忆,连画册、游戏都与科学知识相关。
“小时候,和父亲下象棋,他训练我记棋局;读书至半,他会合上书,让我复述刚看的内容;眼前有一堆纸,他会打乱顺序,让我找出哪里是被改过的……家庭教育和严格训练为我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大年曾对记者这样描述。
黄大年在建政路的地质大院内上了小学,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南平与黄大年同住在一个大院里,还是同班同学,他说,黄大年在班里很活跃,表现很好。喜欢画画,经常画一些和日本鬼子打仗的漫画,一边画还一边给同学讲故事,大家都觉得挺好玩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黄大年随妈妈到地质队,转学到西江农场小学,这才暂别了南宁。
艰苦的环境磨砺意志品质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班上要演出《红灯记》,大家都想演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这些正面角色,没人愿意演特务。大年就说,那我来演吧!” 黄仙荣老师回忆道,“他是班长,很有担当,顾全大局。”
黄大年的初中在罗城地质职工子弟学校就读,黄仙荣老师是他的班主任。这是一所准军事化管理学习的学校,集体做早操、学习、写作业、上晚自习、熄灯休息,半年才能见一次父母。
艰苦的环境,最能磨砺意志品质。“当时,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杂草齐腰高,一边办学一边建校,师生要把木头、砖头挑回来自己盖教室。扁担两头,一边放着4块砖,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看着真让人心疼。”黄仙荣老师叹息着说。不仅如此,学生们种菜自给自足。
“虽然苦,但后来回想起这些经历,同学们却不以为苦,津津乐道。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对大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品质。”黄仙荣老师说。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中,黄大年多才多艺、出类拔萃。
“他是‘学霸’,成绩总是排第一。每次老师说,这次考试只有一个同学得了满分。那不用说我们都知道,肯定又是大年。”同学闫淑丽说。
“他很全能的,画画漂亮,体育也拔尖。打乒乓谁输谁下场,他总能一人占据着球桌的一头,而另一头总是排着长队。”同学蔡琼说。
而这个阶段,老师们对黄大年影响深远。他曾说,在他们身上,他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清瘦、认真、不苟言笑,忍辱负重。他们让他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求知路上与同窗分享成长进步
追忆故友,缅怀同窗。一些经年的细节,在黄大年同学的描述中,渐渐复原、清晰,至今仍有触动心灵的力量。
同学何群芳谈起了一件事。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黄大年和何群芳已在不同的地质分队,在得知何群芳也报名参加高考以后,他问何群芳缺什么复习资料,何群芳告诉他缺少化学、物理课本。于是,黄大年要给何群芳带复习资料。他们相约,一个从北流骑单车前往玉林,一个则骑单车从玉林前往北流,两人在中途会面。
“我们各骑了两个小时才会面,当时的路坎坷不平,尽是泥土。他风尘仆仆地把课本交给我,并告诉我已经在书里把重点划出来了,鼓励我好好复习,好好考试。”何群芳说,“虽然我最终没有上榜,但是在他的帮助下,那次高考就数化学和物理这两门考得最好。”
而黄大年当年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迎来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蔡琼是黄大年的发小、同桌,两人也成为多年好友。在黄大年考入大学后,从南方到北方,书信是他们保持联络的主要方式,彼此分享着学习趣事、人生感悟。
为了鼓励蔡琼学好英语,黄大年还特意买了英语字典和单词小卡片,专门托人带回南宁送给蔡琼。“他同时还捎来了一双布鞋,并且告诉我,要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写给蔡琼的信中,黄大年多次表达求知若渴的心情。“有一次他写道: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以此共勉。”蔡琼说,“我感觉他比任何人都渴求知识。”
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在获得英国LEEDS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英国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科学家之一。
身处异乡,最让黄大年牵挂的莫过于年迈的父母。只要有空,黄大年就会回南宁看望家中父母,再约上三五老友小聚。
有一次,蔡琼在翻阅他英国留学的照片时,黄大年告诉她一件事。英国的同学问他,为什么拼了命似的每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而只睡三五个小时,他对此一笑了之。他告诉蔡琼,他的祖国太落后了,要缩短差距,他就不能和别人一样,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2004年,黄大年的父亲因病在南宁离世。一向孝顺的黄大年却没有回国见父亲最后一面。在父亲病危之时,黄大年正在大洋深处,技术攻关到了关键时刻。知子莫如父,父亲弥留之际在电话里留下最后的嘱托:“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
“后来他回来跟我谈到这个事,我才得知他一直无法释怀心中的歉疚。他流着泪,说了一句:忠孝不能两全。”蔡琼说,“他包容了所有生活的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
黄大年对家乡很有感情,他曾想回南宁任教,但可惜这里没有他所学的专业。“他时刻关注着南宁的发展变化。他说,如果我也能为南宁建设出一份力,该是多么荣幸的事。”蔡琼说。
最后一次与黄大年见面是2016年4月,当时黄大年回南宁参加学术交流会,于是抽空和蔡琼等老友相聚。没承想,经此一别,即是永别。
采访结束时,蔡琼通过微信给记者转了同学司志刚的一首诗歌《因为他》:“因为他的功绩重大,国家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他生前充满阳光,他的离去依然留给我们正能量!因为他的激励,同学们都做个大写的中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