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傍龙头 奔富路——钟山县特色产业扶贫直击
傍龙头 奔富路
——钟山县特色产业扶贫直击
钟山县同古镇四合村群众在佳园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务工。杨小飞 梁树超/摄
莫春凤是钟山县红花镇麦岭村人,因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家庭经济困难。自从村里办了一家养牛企业,她不仅在企业打工,还跟着养牛。目前,她已经成为麦岭村的养牛大户,贫困状况正逐步改善。
在钟山县,很多像莫春凤一样的贫困户正“傍着”企业脱贫。今年,该县在产业扶贫上精准定位、因地施策,针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引入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并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培养贫困户的市场意识、现代化的种养技术,使其具备“自我造血”功能。
A 贫困户成养牛大户
红花镇麦岭村等自然村,养牛传统已有几十年,但养殖规模不大,农户多是单打独斗,且养殖周期比较长。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该县引进广西山水牛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农民“合作”养牛。目前,该公司在红花镇拥有土地1900亩,建牛舍13栋,可容纳肉牛2600头。
山水牛公司对周边农户提供育肥牛养殖项目,公司提供架子牛,农户代养,3个月后再由公司回收。该项目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每头牛可获利近3000元的收入。
莫春凤2014年起就在该公司打工,可每月1800元的工资并不能满足子女上学的需求。掌握了养殖技术的莫春凤,也想加入山水牛公司的育肥牛养殖项目,可每头架子牛需要交纳9000余元的保证金,她没有这笔启动资金。
当地像莫春凤这样想创业却没钱的贫困户有不少。为此,钟山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联合金融机构,对贫困户提供每户每头肉牛1.25万元的无息小额贷款,每户共计5万元。
有了这笔钱,莫春凤去年6月养了4头育肥牛,3个月后公司回收,她赚了1万余元。尝到甜头的莫春凤今年又养了10头育肥牛,她的一个儿子也不外出打工了,安心在家帮母亲养牛。
今年以来,钟山县扩大了这一扶贫模式的范围,100多户贫困户获得小额贴息贷款,开展肉牛、肉鸡、牧草等特色养殖业,不少已见效益。
B “智慧农业”助力整村脱贫
龙头企业不仅带动贫困户稳定生产,在企业落户的部分贫困村,整村脱贫指日可待,同古镇四合村就是这样的例子。
记者在四合村看到,绿森农业开发公司、佳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去年种下的贡柑果苗已有1米多高,吐出许多新芽,工人在果林中忙碌着。基地负责人盘为玉告诉记者,基地占地4000亩,其中种植具有钟山特色的贡柑3000亩、精品蔬菜1000亩。他们每天为本地村民提供80个工作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
目前,基地已实现水肥一体化浇灌,佳园公司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的科技团队对基地进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建设。以后通过手机就能给果树施肥、浇水、除虫。
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融合,高度自动化还能为周边贫困户提供岗位吗?“今后需要的劳动力更多。”盘为玉笑着说,采摘、加工包装等仍需要大量劳力。此外,该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可为农户提供农资配送、技术指导、订单农业保价回收等,实现农户“自我造血”。
今年,钟山县充分发挥佳欣果蔬、佳园果业、德福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内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水果、牛奶、蔬菜、马蹄、烟叶、优质稻等六大优势产业,找准适合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C 变“输血”为“造血”
钟山县有45个贫困村,涵盖1.3万余户贫困户、6万余贫困人口,2016年计划实现脱贫1.75万人。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是关键。
“扶贫先扶智”,通过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该县依托扶贫培训中心、职业学校、龙头企业等,采取“定点+巡回”的培训方式,围绕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健康养生旅游等园区、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
奖补扶贫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造血”。目前,钟山县正积极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做法,对参与扶贫企业制定相关奖补办法。如对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贷款或是一次性给予奖励;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对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享受相关补助政策。
引导贫困户触网。提升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运用电商手段脱贫致富的意识,打开贫困村和贫困户从电商服务中受惠的门路,拓展电商企业在贫困地区的业务空间。
目前,钟山县多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点。花山瑶族乡宝鹿村“第一书记”韦昌平带领村民开通的“花山土特产”微店,网上推销蜂蜜、黑凤鸡鸡蛋等特产,希望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路,提高当地土特产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