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海域赤潮频频来袭 20年发生18次赤潮(图)

22.12.2015  08:56

“赤魔”频光顾 海域“亚健康”

20年发生18次赤潮,北部湾海域“健康状况”引发学者担忧

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 -南国早报记者  陈诗圆

12月20日,2015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钦州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经济发展等专题展开讨论。其中,北部湾海域的“健康问题”受到关注。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北部湾海域海洋生态灾害事件频发,与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密切相关

1

赤潮频频来袭  危害性逐渐显现

“看到这张图片,钦州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副总工程师蓝文陆博士指着屏幕上的一张死鱼堆积的图片说道。这张图所显示的,是2011年4月钦州市犀牛脚、三娘湾海域发生的一次赤潮,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有害藻华”,是威胁、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种海洋灾害。经专家调查,钦州港海域此次赤潮是夜光藻在近海骤生产生的。“什么是夜光藻?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吗?派在夜晚的海上看到发出奇妙荧光的,就是夜光藻。”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博士亢振军表示,夜光藻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其实是一个“美丽杀手”,虽然本身无毒,但它会堵塞鱼鳃,导致鱼儿缺氧。

“引发赤潮的藻类还有很多种,它们在消亡的过程中也会导致水体缺氧,对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造成影响。”钦州市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张栋介绍,近10年钦州近岸海域发生的藻类增生事件递增,2008~2014年,钦州就发生了6起。

据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期观察,近20年间,北部湾海域共被确切报道发生藻华18次。蓝文陆介绍,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北部湾赤潮发生风险较小、次数少、时间短,此外规模都不是很大,危害小。“但近年来,呈现出变差的趋势,今年次数增多、时间变长、规模变大、开始显露出危害性。”蓝文陆列举出,2013年,在北仑河、防城港、企沙、钦州港、三娘湾、廉州湾、银滩、铁山港等9海区,共出现了12次小规模藻华现象;2010年发生的一次赤潮面积只有150平方公里,而2015年1月球形棕藻几乎覆盖整个广西海域,规模增大、范围增广、由局部到大面积拓展。

此外,2006年以前大部分藻华无毒;2011年至今,开始出现部分有害藻华种类,偶尔出现有毒种类藻华,这给北部湾海域的健康状态发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