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依托“三月三”传承壮乡民族传统文化

22.04.2015  12:29

    新华网南宁4月21日电(记者翁晔)农历“三月三”是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自2014年起,广西将每年的“三月三”定为地方法定假日,放假2天,广西因此也将每年的“三月三”打造成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平台。

    “以前为了做少数民族艺术的调研,我已经跑遍了广西近三十个县,现在借助‘三月三’的契机,我一上午就能看到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等文化产品,还搜集到不少民间艺人的联系方式,以后调研就更有针对性了。”在21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现场,南宁民族舞蹈艺术学校校长吴仕前说。

    记者在“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主会场广西民族博物馆看到,不足百米的仿古风雨桥上,来自广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将自己的“看家宝贝”一一展示出来,壮族马尾绣、毛南族花竹帽、侗族刺绣、苗族银器等展台前,挤满了咨询购买的游客。

    “我买了三个‘麽乜’(音同么灭),一个给外婆、一个挂在床头、一个是送给同学的‘三月三’小礼物。”9岁的林鸿妤第一次跟父母参加“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就有收获。记者了解到,麽乜香囊造型为圣人拥抱火珠,香囊内有艾草等多种药材和香料,用五色彩布和丝线手工缝制,是广西百色壮族的一种辟邪求福的吉祥装饰物。

    比起林鸿妤,吴仕前的收获似乎更丰富。他说:“现在很多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老人,年轻人‘不感冒’一方面是由于无人引导,另一方面也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能够教导。学校现在计划开设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班,刺绣和乐器各招一个班,每班30人,不少今天参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都表示愿意到学校来给学生专业授课。

    除了民俗、工艺文化,民族体育文化也借助“三月三”焕发了新的生机。

    “我平时在广东钟山打工,知道家里三月三放假2天,算上周末一共4天小长假,乡里组织了好多庆祝活动,专门请假回来过节。”家住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川山村的韦成族刚一回家,就被村里推选出来,参加“大象拔河”。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不同于平时的普通拔河,“大象拔河”要求参赛选手肩背软布带,趴在中线的两端,屁股相对,头部向前,将对方拉过中线者便判获胜。“重心一定要低,这里场地太滑,光脚比脱鞋子好使劲。”韦成族一边给记者讲解动作要领,一边观察着其他运动员的比赛。

    而在广西大学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糍粑、板鞋竞速、高杆投绣球、抢花炮、射箭、踢毽子、高脚马竞速接力等各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吸引了全校21个学院1100名学生参与。

    记者在高杆绣球比赛现场看到,场地中间立着一根9米高的铁杆,铁杆顶部连接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环,双方各3名队员需要将绣球投穿圆环,累计进球积分高的队伍为胜,而该项目最有特色的是每个绣球后面还跟着一根50里面的布尾巴。

    “比赛的时候必须要抓住这根‘尾巴’,甩几圈,将绣球‘抡’进圆环。”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梁思潮第一次接触到高杆绣球项目,她告诉记者,提高命中率的秘诀就是“脑补”高中时的“抛物线”。

    据了解,今年的广西“三月三”广西各设区市举办的文化活动多达150多项。同时,自治区体育局要求各地争取在“三月三”活动方案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