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演共庆“三月三” 平话山歌唱主角师公戏受捧

22.04.2015  11:13
非遗展演 共庆“三月三

  宾阳游彩架吸引人

  右江“麽乜”作品

  小家伙敲鼓气势十足

  五代刘三姐开唱

  这边锣鼓喧天,山歌此起彼伏,那边长达50余米的竹竿舞一条街让人忍不住跟随节奏欢乐跳跃,而在古朴的风雨桥里,非遗传承人们正用娴熟的技艺展示民族文化。昨日,2015年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主会场广西民族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桂风壮韵》让大家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山歌迎春欢庆节日

  伴随着节奏感强烈的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琴音和农济民率先演唱开台歌,现场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正当游客们感到意犹未尽之时,广西历届歌王、壮族嘹歌、侗族大歌以及瑶族蝴蝶歌等民族歌曲轮番演唱,歌声此伏彼起。“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熟悉的旋律响起,五代刘三姐扮演者现场接唱经典曲目,让人回味无穷。

  火热的开场仪式后  ,一曲《我用山歌敬亲人》拉开迎客的序幕,不过游客们想要前往民族村可没那么容易,第一道难关就是50余米的竹竿舞阵。看着脚下的竹竿随着节奏分分合合,有的游客不假思索地跳进竹竿阵,结果磕磕碰碰不到半途便败下阵来;有的游客沉着冷静,先细心观察领舞者的脚步,然后顺利过关;有的游客跳了一轮还不过瘾,掌握要领后跳起来格外潇洒。

  “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要想走进三月三,只能用歌画地图”。跳过竹竿舞阵,还有美丽的壮家妹把守路口。身着节日盛装的壮家妹给每一位参加活动的游客献上动听的山歌与美酒,而游客们只有用山歌当彩礼送给壮家妹才能通行。

  非遗技艺令人折服

  游客感受广西各民族优秀技艺

  游客向芦笙老人求教

  广西八音迎客来

  壮族刺绣

  南丹壮族服饰,马尾绣作品

  仫佬族刺绣作品

  走进民博广西民族村,隆林壮族驮娘江调、大兴壮族诗雷高腔、平果壮族嘹歌,还有歌王摆擂对歌以及历届刘三姐传歌,真可谓山花不用人来栽,云彩不用刀来裁,山歌不用钱来买,舌头一拐就出来。

  在山歌的海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用巧手描绘美好生活,侗族刺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多个非遗技艺展示让游客们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

  74岁的梁炳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制作芦笙除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关物理和力学知识,需要制作工匠具有长期的制作经验。梁炳光从12岁便开始学习制作芦笙,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梁炳光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名师,有着“芦笙王”称号的他,每年都要制作芦笙800多支,还带出了许多的徒弟,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发展壮大。

  与坚守了60多年的梁炳光一样,来自柳州三江县同乐乡平溪屯的杨甜同样为了民族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努力着。今年53岁的杨甜是侗族人,她不仅在村里建起了侗族刺绣技艺培训基地,还开了家侗族刺绣商店,带领侗族妇女一起织锦刺绣。随着广西高铁的开通,这项指尖上的产业文化也将越来越红火。

  平话山歌唱主角 师公戏受追捧   

     为演出做化妆准备的主角们。记者 唐秋艳  摄      当天虽然太阳很大,居民们仍然不失看戏的热情。记者 唐秋艳 摄      登台表演。记者 唐秋艳 摄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唐秋艳)4月21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歌圩节,也是广西人民共同的节日,区内百姓都以自己的方式来欢度节日。在江南区五一文化街,市民们自编自导,将平话山歌、师公戏等节目搬上舞台,堪称原生态的表演既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又传承了民族特有文化,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柳丝长,桃花开,三月三,歌似海……”平话山歌俨然当天的主角,来自安吉的山歌王邓石照登上舞台,和搭档放开嗓子就对歌,嘹亮有力的山歌让在场的年轻观众和外地游客倍感新鲜,而对上了年纪的老南宁人来说,平话山歌既亲切又有趣。一句句山歌,或唱出人们对爱情的赞美,或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邓石照介绍,平话是南宁一种特殊的地方汉语方言,平话山歌是南宁当地特有的传统民歌文化,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南宁平话人把平话山歌视作他们的文化食粮,靠口传在平话人中代代相传。

  这边平话山歌方唱罢,那厮师公戏就登台。据介绍,师公戏,傩戏戏曲剧种,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区内的河池、宜山、武鸣一带。师公戏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台上,两名民间表演者身着宽袖大袍,边唱边跳,曲调活泼,节奏鲜明,再现古老师公戏,既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又传承了民族特有文化,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当天尽管艳阳高照,但活动现场观众热情不减,“带着小孩经过这里,津津有味看了一个多小时,确实很新鲜。”中午临近活动结束,家住南建社区的陈女士意犹未尽地说,原滋原味的本土表演让她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主办方广西敷文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经理梁锋表示,当天活动为公益性演出,演员均来自南宁本土,原生态的表演不加修饰,目的就是要将真正的本土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享受这样的民间艺术,而五一文化街今后也将不定时举办这样的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南宁优秀的传统文化。

   广西“三月三·龙母”祭祀大典暨上林县塘红乡第10届龙母文化节开幕

  上万游客争看民俗文化表演

  精彩的文艺表演让游客意犹未尽

  活动现场还慰问了百岁老人

  “九龙祭母”环节飞龙上下翻飞

  锣鼓敲起来,长龙舞起来。4月21日(农历三月三),广西“三月三·龙母”祭祀大典暨上林县塘红乡第10届龙母文化节在石门村龙母文化广场隆重开幕。活动以“慈孝”为主题,展现壮乡魅力,吸引了上万名县内外游客前来游玩,争看民俗表演,感受中国长寿之乡的淳朴风情,现场热闹非凡。

  活动现场:领略浓郁壮乡原生态文化

  今年的塘红龙母文化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  “九龙祭母”、石南海“百鲤放生”仪式、表彰慈孝家庭、给百岁老人献寿禄及壮歌歌王争霸赛等互动环节尤其吸引人。在九龙祭母仪式活动现场,锣鼓声声,九条飞龙轮番上场拜祭龙母。只见飞龙上下翻飞,行云流水般绕场穿梭,活灵活现,仿佛在腾云驾雾。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原生态山歌剧表演,让游客意犹未尽。一群身着壮族服饰的老人、青年和孩童陆续登台,他们有的头戴斗笠,有的手里拿着烟袋杆、农具,有的胳膊挎着菜篮,边走边高声唱着人们熟知的山歌,让游客领略到了浓郁的壮乡原生态文化。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品尝龙母五色糯米饭、慈孝文化书法、美术、摄影展、长寿产品展销等活动,让游客们吃得开心,玩得尽兴。“今年我是跟着朋友前来游玩的,特意来这里上山祭拜龙母,感觉活动办得非常有意义。”来自来宾忻城的李先生趁着三月三假期,专门带着全家老少来感受壮族民俗文化来了。

   文化影响:催开慈孝爱心家庭之花

  塘红人富有慈心、孝心与爱心的故事数不胜数。当天的“20家慈孝家庭”评比活动颁奖仪式现场,获奖村民陆续登上领奖台,自豪地接过“慈孝家庭”牌匾。樊月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丈夫蒙俊发身体一直都不好。26年来,樊月连每天坚持给丈夫按摩、泡脚等恢复护理,不离不弃,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相濡以沫、患难见真情。

  龙祥村古发庄韦月丰一家,夫妻俩恩爱、尊老爱幼、热心助人,礼让邻里、团结互助,以孝为先。今年70多岁的蓝月云身体健康状况一直较差,老人的子女、孙子不在家,没人照顾,但是老人并不孤单,韦月丰一家经常帮助她,嘘寒问暖,用真情诠释人间真爱。

  中可古棉庄人韦国武用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韦国武的母亲樊桂花今年95岁高龄,从2002年至今一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眼睛几近失明。母亲患病10多年来,韦国武和妻子一直精心照料,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无半句怨言,为了防止母亲肌肉萎缩,夫妻俩经常给她按摩,天气好时还经常带她出来晒晒太阳。言传身教,在夫妻俩的影响下,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孝顺,一家其乐融融,是慈孝家庭的模范。

   今后目标:利用资源打造慈孝文化品牌

  塘红乡中可社区党支部书记蓝常诚在家里开设“农家课堂”,义务培训农民科技种养知识,还投入16万元,创办了标准化小蚕共育点,育蚕房7间约300平方米,经常赊给农民蚕苗,还指导农民如何按标准养殖。

  那君村妇女主任、党员先锋谭秀丽在资金、技术上经常帮扶对象户残疾人钟小元,让她在家里办起个宝石加工厂,开拓一条创收门路。像谭秀丽这样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先锋,在塘红乡12个村中就有60名。

  古春村花干庄韦涔香、韦涔梅是对孤儿,塘红乡政府逢年过节都给她们送去大米、花生油及日常生活用品,并将韦涔香一家纳入低保家庭,每月给予生活补助金。学校除了按政策给予韦涔香九年义务教育住宿生每学期每生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外,每学期还给她250元的生活费补助。

  塘红乡积极开展为百岁老人送健康活动,每个季度组织医务人员深入村屯为全乡百岁老人量血压、测血糖等,为百岁老人健康长寿提供医疗保障,让老人们更加延年益寿。

  龙母文化已规范转化为群众自身的行为,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能够做到“把微笑送给他人、把尊重留给他人、把爱心奉献给他人”。  龙母文化节,给塘红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的同时,“龙母文化”游的火热也带旺了交通、饮食、旅宿等第三产业,这一活动已成为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了龙母文化和塘红旅游业的发展。

  据了解,上林县石门龙母文化被许多学者、专家认为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和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龙母文化倡导善良、勤劳、感恩、孝顺,弘扬“真、善、美”,  在传承与发展中,龙母文化催开了文明之花,慈孝之乡让美无处不在。1984年,中央民委在讨论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时,专家组组长、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就代表专家组提议:广西的“三月三”源于上林的龙母文化,也就是石门的龙母文化。2012年,石南海遗址公布为南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申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通过自治区文物专家组的评审。下一步,塘红乡将紧紧围绕“打造龙母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这一主线,积极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慈孝文化品牌,与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名县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造福百姓。(记者 蒋爱云 文/图)

编辑:覃凤妮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
暴雨致南宁250个用电户停电 应急抢修全部恢复供电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 肖军)昨日,南宁新闻网
南宁230多名市政工人出动排涝 紧急处置各路段积水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黎兆齐)昨日,南宁新闻网
暴雨来袭南宁市区多地积水多车抛锚 雨天需减速慢行
  清厢快速路北大桥下路段出现严重积水,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