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一幅壮乡的曼妙画卷

07.04.2017  20:18

本报记者  余  锋  文/图

小“新郎”带着一群壮实的小伙伴去“抢亲”,终于把美丽的小“新娘”迎上了大红花轿,“伴郎”“伴娘”们则把喜糖抛撒给台下观众,引来一阵欢声笑语……3月30日上午,在广西博物馆举行的2017“欢乐三月三  品味广西”桂台少数民族歌舞展演上,广西区直文化系统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壮族舞蹈《盘歌》,表达了壮乡儿女的喜庆和热烈,彰显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广西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三月三”不仅是成年人的传统佳节,也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的有效载体。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南宁市数所学校,探访有关方面如何通过融合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感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从小树立和增强地区民族文化自信心。

A

寻教育价值,树民族文化自信

壮族迎亲《盘歌》,原意是表达壮族男女之间的欢爱,展现出和谐、喜庆、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怀。为了能在广西博物馆举行的2017“欢乐三月三  品味广西”桂台少数民族歌舞展演上表演这一经典舞蹈,广西区直文化系统幼儿园学前班的20多名孩子,精心排练了近一个月。

三月三”这天,《盘歌》经过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演绎,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给观众以及来自台湾花莲县秀林乡文化交流团的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吸引了现场广大“摄友”们“长枪短炮”的密集“火力支持”。说起参演的感受,领衔主演的小“新郎”肖梓浩、小“新娘”陆柯彤对记者说:“除了好玩之外,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的知识。

事实上,为了把“壮族三月三”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民族民俗活动、感受民族民俗文化,该幼儿园还整合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单位的资源,从3月6日—4月15日开展首届“壮族三月三”欢乐嘉年华主题活动。

除了《盘歌》《铜鼓迎宾》《民族舞蹈串烧》《对歌》《民族时装秀》等饱含浓郁壮乡风情的文艺演出节目,该园还通过“主题墙饰评比”“壮族美食大课堂”“壮族美食制作坊”“壮族风情制作坊”“欢乐歌圩节”“醉美广西民族风情图片展”“广西各地特色展”等系列活动,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亲手制作“绣球”“铜鼓”等手工品,参与收集广西特产,学唱壮族山歌、学跳壮族舞蹈等。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可以挖掘教育的价值,使得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等元素融入进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教育能力。”吴颉园长告诉记者,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可展示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又可激发幼儿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并增强地区民族文化自信心,让一个个原本冰冷陌生的地理地域名称,变成孩子们心中有温度的文化与人文情怀种子。

三月三”主题活动备受孩子喜欢,一个多月来,该园的孩子们“山歌声声,此起彼伏,回到家里还会主动找父母对歌”。家长们对此非常支持和欢迎。家长杨先生说:“作为广西人,我之前对‘三月三’没有太多的感知。而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家长一起参与,既增强了与孩子的感情,也从中学到了之前没有深入涉猎的民俗文化知识,感受到这些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从而更爱这片生活的家园。

B

展千年雄风,壮族会鼓进校园

3月29日上午,广西师院附属实验学校校园内歌声嘹亮,欢声笑语,一场主题为“走进三月三  舞出壮乡情”的民族风情文化展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联欢活动正在开展。该校还特地邀请了来自马山县的壮族会鼓传承人、被誉为“马山鼓王”的韦建廷老人,以及壮族会鼓传承基地的马山县白山镇大同小学的师生代表共同交流和联欢。

壮族会鼓发源于马山县大同村,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力与美结合为核心的会鼓精神,在韦建延老人和大同小学师生嘹亮的山歌声、震耳欲聋的壮鼓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都沉浸在这振奋人心的鼓声中,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记者获悉,多年来,韦建廷致力于壮族会鼓的传承,制作牛皮鼓、组建壮族会鼓队、培训壮族会鼓人员等。如今,65岁的韦建廷承担着马山县民族中学、马山县白山镇大同小学、马山县白山镇城西小学等学校的壮族会鼓课,向学生们传授壮族会鼓技艺和文化,还将对外交流和传承的区域扩展到了广西师院附校等城市学校,让城里的孩子也能领略壮族会鼓的独特魅力。

韦建廷说:“这鼓打着打着我头发都打白了,但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能衰老,我们要用手中这两根鼓槌,让壮族会鼓千年雄风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活动中,广西师院附校还通过与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使得壮乡传统的板鞋、滚铁环、高脚马、抛绣球以及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该校也得到传承和发展。该校党委书记苏凤鸾表示,此次活动让全校师生领略了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亲身感受到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激发了壮乡少儿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C

传民族文化,觅教育源头活水

除了开展壮乡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项目,广西一些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们演绎心中的“三月三”。

今年3月下旬,南宁市江南区石柱岭小学举办了“我爱壮乡‘三月三’主题演讲比赛”。其中,该校二年级(4)班的晨希同学,凭借声情并茂演讲她父亲写的散文《情定壮乡‘三月三’》而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并当选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

这篇散文有一段这样写道:三月三,正值“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的时节。这一天,当一弯纤细的月牙儿,在八桂壮乡的夜空悄悄落下,木棉树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这一天,如果你不曾“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么,请你一定要来到山清水秀、热情好客的广西,让你那些关于友情、爱情、亲情的种子,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花开四季,结下幸福圆满的生命之果……

这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让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大家呈现了一幅独具壮乡特色的曼妙画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丽萍教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有着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她看来,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切实的感性认识,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学校教育一线教师的不同视野中,“民族文化进校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涵,各自基于不同的立场,因此有着多元化的解读。

她还认为,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教育目的、社会需要、政策保障、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学校老师和学生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寻觅到见民族教育革新和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