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

07.04.2017  20:18

南宁市“民歌湖畔三月三”文化活动中,百名“刘三姐”与现场千名观众共演《歌赋天下》。郭凯倩 摄

2017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中的千人竹竿舞大展演。黄绍武 摄

3月30日,演员在广西黄姚古镇古戏台表演民族歌舞欢庆“三月三”。 廖祖平 摄


宾   阳   郭凯倩   李   芝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三月三,春风拂面,草长莺飞,柳绿花繁,万物复苏……

起源于稻作文化的“壮族三月三”带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气息。经过长期发展,“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成为八桂大地上汉族和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今,广西每年有2700多万人以不同方式欢度“三月三”。每逢三月初三,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蛋,杀鸡宰鸭,祭扫祖坟,踏青郊游,八桂大地歌海如潮、万民欢腾。2014年,“壮族三月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自此,“三月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厚重的文化积淀、全民联欢的节庆氛围,成为广西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

活动精彩纷呈——

文化嘉年华 民族大联欢

歌海三月三,最美在南宁。今年3月30日正值农历三月初三,“民歌湖畔三月三”文化活动拉开了2017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的大幕。激扬的马山会鼓、悠扬的芦笙演奏、古老的宾阳游彩架、欢快的歌圩快闪、传统的蛋俗文化、灵巧的竹竿舞、壮观的百人刺绣……多种壮乡风俗齐闹民歌湖,可谓“一步一民俗,处处有精彩”。

而在同一天,广西音乐厅内余音绕梁,来自中国交响乐团、广西交响乐团、湖北省歌舞剧院、辽宁歌剧院以及悉尼歌剧院的艺术家同台献艺,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交响合唱音乐会。

今年“三月三”期间,广西推出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介绍:“今年广西各地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和亮点,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组织开展展现广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展演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演出等活动430多项,一年一度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成为各民族大聚会、大联欢、大团结、大发展的盛会。

除了自治区层面组织的盛大活动,广西各市县按照“精心组织、突出特色、加强融合、广泛参与、欢乐祥和”的要求,广泛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如柳州市举办“民俗三月三·非遗嘉年华”,非遗传承人与群众在精彩有趣的非遗体验中共度佳节;桂林市举办的三月三民族歌圩节,融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器乐展演和地方艺术展演,市民在高雅艺术中感受少数民族的魅力;钦州市举办的“歌飞三月三·情满八寨沟”,邀请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的40名学生,在美丽的八寨景区共赴“春天的约会”……

品牌初现体系——

有机制、有组织、有主题、有标识

从2014年起,广西各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方向,“三月三”文化活动呈现遍地开花、精彩纷呈的景象。对广西人民而言,“三月三”不仅是民俗节日,更是根植于内心的民族标识。“作为一名壮乡人,让我感到格外骄傲自豪。”土生土长的南宁人赵振保说,“三月三”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唤起了广大壮乡人的文化记忆。

“‘三月三’作为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打造‘三月三’品牌,弘扬‘三月三’文化,不仅能提升广西民众的文化自信,也使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带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教授何颖认为,“三月三”活动品牌的打造,对推动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壮族三月三”品牌的影响力,2016年4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党委常委会第160次会议决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作出批示,要求将“三月三”打造成一个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全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对国内外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嘉年华。

今年初,联席会议的13家成员单位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制定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方案,确定了6个方面26项重点工作。此外,联席会议办公室还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发起了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标识和主题歌曲征集活动,并最终确定了“三月三”的主题曲《广西尼的呀》和活动徽标。至此,通过顶层设计,汇聚多方资源,广西“三月三”已发展成为有机制、有组织、有主题、有标识的民族文化品牌,搭建起一个彰显广西多民族魅力、展示文化强区形象的全新平台。

挖掘民族特色——

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发展

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谁能不爱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首旋律热烈欢腾、节拍轻快流畅的《广西尼的呀》在群众中迅速传唱起来。在这首歌词美好、朗朗上口的歌曲中,介绍了德天瀑布、那坡酒、西山茶、铜鼓绣球等具有标志性的广西名胜特产、传统民俗、历史人文。“‘尼的呀’在壮语里是好的呀的意思。”让《广西尼的呀》唱响全国是词作者张名河创作这首歌的初衷。为了让歌曲达到较高的传唱度,作曲者赵琳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这首歌突出体现了壮族音乐语言风格,在与民族特色相融合后构成了令人难忘的音乐形象。”赵琳说。

据了解,这首《广西尼的呀》在“三月三”主题曲征集活动中,从268首作品中脱颖而出。同时确立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徽标在设计中也融入了绣球传情、壮锦达意、对燕双飞、百鸟朝凤等多姿多彩的壮乡风情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

三月三”凝聚了八桂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结晶。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黄燕熙表示:“传承‘三月三’文化,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发展。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在如何讲好‘广西故事’上一直不遗余力。

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南宁民歌湖演出活动总导演李紫君介绍:“歌圩是广西‘三月三’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我们以艺术化的形式把对歌放到民歌湖的自然环境中,表演不仅在主舞台,还延伸到了民歌湖湖面,歌圩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等融入其中。

为了让“三月三”更加深入人心,连续4年举办“三月三”活动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更是在如何凸显民族文化内涵上别出心裁。该馆与广西卫视联手推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歌大汇演直播活动,开创了网友互动唱山歌、现场舞台与网络观众一起高歌等形式,营造了与民欢歌、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

美誉传扬四海——

“旅游+”“互联网+”引四海宾客

一个唱歌的民族永远年轻;一个唱歌的城市充满活力。”如今,“三月三”不仅墙里开花,更蜚声海内外。就在今年,广西“三月三”首次走出国门,在泰国开展了一场以“壮泰贝侬欢乐牵手”为主题的大联欢,广西多个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在泰国曼谷交流演出。而“乡味广西暨壮族三月三走进广东”旅游推介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得到广东各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重视。

何颖认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利用‘旅游+’‘互联网+’等现代形式展示和发展民族文化,让‘三月三’传统文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外,广西还策划了“和谐在八桂”“e网喜乐购”“相约游广西”等主题鲜明的系列活动,分别从民族团结、电商销售、文化旅游等方面挖掘“三月三”的品牌价值。突破文化节庆概念,“三月三”正逐渐成为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